開放式住宅在中國大陸的發展-9812622.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開放式住宅在中國大陸的發展-9812622.ppt

開放式住宅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鮑家聲
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9812622 邱馨儀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大綱
• 支撐體住宅在中國的誕生
• 中國支撐體住宅建設模式建構
•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住宅在中國的誕生
•
住宅的空間可變性,早期主要探求住戶在已確定的主體結構中有改變住宅內部空間
的可能性,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發展變化的需求,是對家庭生活的一
種動態適應。這是居住形態變革下所呈現的一個最顯著的特証。相同意義的名稱還
有住宅的「靈活性」、「演進性」、「開放性」、「彈性」等等。其最主要的特徵是把住宅
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終結性產品,在過程中居民可以參與設計。
•
在中國的可變住宅的研究中,1981 年清華大學張守儀教授首先把哈布瑞肯(John
Habraken)的SAR(1)理論介紹到了中國,引起了中國對可變性住宅研究的注意。
•
SAR 為荷蘭文「建築研究基金會」之簡稱,該會於1965 年創立於荷蘭,由哈布瑞肯主
持。開啟了開放建築之方法性研究。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住宅在中國的誕生
•
SAR 理論:一個工業化的大量性住宅建設理論和方法自60 年代問世以來,已在世
界很多國家得到發展和運用,這一理論和方法能否應用於中國的住宅建設,結合中
國的具體情況,開拓一條新的途徑以改進當前中國的住宅建設,此問題可分以下兩
個方面來探討:
※SAR 理論的基本特點對解決中國住宅建設中的問題是有很大價值的。
•
首先是在堅持住宅工業化建設的原則下,開闢了一條住宅建設多樣化的道路,不僅
在外觀方面,而且重要的是在使用方面,滿足了不同居住者多樣化的要求。
•
SAR 的創立者極力主張讓居住者參與住宅建設的過程,使他享有決定的權力,而且
技術上又為居住者參加設計提出了可能。他們將住宅分為支撐體和可分體(2)兩個
不同的範疇,後者就是由居住者個人選擇決定的。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住宅在中國的誕生
•
支撐體是固定定型的部份,它可採用標準化、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可分體是靈活可
變的,它是構成設計多樣化的具體內容。它可根據居住者的要求來選擇和安排。這
就保證使居住者在支撐體構成的結構空間中能有效地二次劃分他所需要的實際使用
的空間,並根據自己的愛好決定內部的分隔與裝修,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平面型式
,產生不同的內部和外部的居住空間環境,避免了住宅建設的單調感,從根本上提
出了一條解決標準化和多樣化矛盾的新途徑。
•
SAR 體系也為住宅建設的科學化展現了可能。按照區、界、段的劃分,可以將這些
術語轉換為計算機語言,根據要求編制一定的程序,就可作為設計的輔助,分析多
種方案,找出最佳方案,這也為居住者參加設計提供了方便。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住宅在中國的誕生
※當前中國住宅建設存在的問題可以借鑒SAR 的理論及其經驗探討解決的途徑。
•
近幾年來,由於住宅建設量大,工業化建設程度不斷提高,住宅設計忙於趕任務,甚至
簡單地套用圖紙,致使居住建築過於單調,沒有地方特點,完全忽視傳統建築的存在的
歷史現實。
•
中國傳統的住宅多數是木構架體系,它為住戶提供 1~2 層高的較大的結構空間,人們可
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採用靈活輕質隔墻二次劃分適用的有功能意義的建築空間,這就提
供了住宅內部空間靈活分隔的可能。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住宅在中國的誕生
•
荷蘭是一個人口密度高的國家,19 世紀就以城市型的聯排式公寓住宅逐步更新改造舊
街區。SAR 理論研究者調查分析了19 世紀發展起來的城市住宅區及住宅(如圖1、圖2
),推演出存在於舊區中的典型的基地劃分的方式,典型的建築物形態以及典型的住宅
平面等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從中找出“規律”;研究支撐結構及立面、屋頂各
部分的特徵。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住宅在中國的誕生
•
在支撐結構中,最多四層;一般在β區或αβ界內;墻中留有開口,在區中開口為2.0m,
在界中是1.1m;管道都在β區或αβ界內(圖3所示)。主要從中引出新的規律,以適應
人們現代生活和現代技術的變化──工業化和標準化的要求。SAR 設計理論和方法就是在
此基礎上,引出了支撐體和可分體的概念。。1984 年在江蘇無錫完成了支撐體住宅實驗
工程的建設,共12400 平方米,214 戶(圖4),真正的把SAR 理論在中國付諸實踐。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中國支撐體住宅建設模式建構
•
中國住房體制改革正在大力推行,按照全國房改精神,要各地相應的建立地方/單位/
個人三級住房基金的原則,根據上述支撐體住宅理論和我們的研究實踐,提出新住宅建
設模式的建構:
1. 在概念上,把住宅建設分為兩個範疇,即支撐體部分和可分體部分。
2. 在建設方式上,將二者分開設計和生產,實行二次設計二次施工的新住宅建設程序,即
設計和建造支撐體(住宅的外表)和設計。
3. 在投資上,實行三級住房基金,各自有明確的不同的投資方向,即擬投向的不同的建設
對象或建設領域。
4. 在決策上,支撐體設計由專家集團協同決策,可分體的選型與應用則可由住戶決策,他
可一次完成也可分階段進行。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中國支撐體住宅建設模式建構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中國支撐體住宅建設模式建構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在近十年的支撐體研究中,深感支撐體的設計是最困難也是最關鍵的,隨著對支撐體設
計認識的深化,並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我們在支撐體設計研究中經歷了以下幾個發
展階段。
•
初始階段
把構成住宅的物質要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的,它包括承重墻、樓板、屋頂及水
、電設備管道等;一部分是可變的,它包括內部的輕質隔墻,各種壁櫃,隔板乃至家具
、室內裝修等,前稱支撐體,後者稱可分體,也即填充體,這是初始階段支撐體設計的
最本質的特徵。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大開間的平面類型
採用擴大橫向開間和框架柱網,以便易於改變室內空間布局,使其具有平面雙向可變的
特徵,每戶平面圖攎結構不變,技術管道也固定不動,也就是在廚房、衛生間定型定位
的條件下,內部空間的分隔採用輕質隔斷、家具隔斷和各種軟質隔斷,充分發揮其對空
間限而不定的作用,以適應周期性或偶然性的家庭生活的變化。
•
小開間的平面類型
在中國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每戶建築面積有限,平均 50~55 平方米,室內空間
靈活度也是有限的,因此還是以中、小開間的磚混結構體系為主較適合,同樣也爭取有
空間的可變性,具體的方式有:
1.小開間的單向可變平面
2.小開間的雙向可變平面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採用普通的開間,但能取得空間的雙向可變,主要依賴以下三種設計手法:
1. 通過部分以梁代墻的辦法,亦是無錫支撐體住宅實驗工程所採用的曲折形的平面,它在
兩個空間共用的一道墻處,省去墻,以梁代墻,這樣就把兩開間的空間都聯貫。
2. 通過室內立柱,把大開間改為二個普通開間,用普通的預製水泥樓板,同樣獲得兩個方
向的空間可變性。此柱在每家住宅二次設計時可以暴露作室內裝飾,也可與輕質隔墻或
家具結合使其隱蔽起來。加了此柱,不僅可以減小開間,而且增加大空間內一個支撐點
,對於如何高效的利用空間為住戶創造了較方便的條件,它既有大開間空間靈活可變性
大的特點,又具有小開間結構簡單,空間利用方便的特點。
3. 利用短墻承重,改變大開間為小開間同樣獲得兩個方向的空間可變性,它是在住宅室內
空間中央設─短墻以承重,變大開間為縱墻承重(部分以梁代替)的小開間,使其產生
空間雙向可變性,圖示為按住戶人口結構變化所設計的一些方案。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發展階段
任何建築都是由物質要素和空間要素兩部分組成,住宅也是這樣,在把構成住宅的物質
要素分為兩部分(第一代支撐體)以後,我們又進一步地研究把構成住宅的空間要素分
為兩部分,即一部分為可變空間,一部分為非可變空間(定型空向)。從住宅空間使用
功能分析,一套住宅可分為三組空間;
1.生活空間,它包括起居室(方廳)、臥室及餐室、工作室等。
2.服務空間,主要是廚房及衛生間。
3.交通空間,主要是公共樓梯間。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第二代支撐體住宅設計的另一特徵就是作為住宅設計組合細胞的單元支撐體不是以套型
為單位,而是把空間單位劃得更小,即把套型內的生活空間和服務空間分別作為住宅設
計的組合細胞,這樣,空間單位劃小以後組合的靈活性也就更大,服務空間包括廚房和
衛生間,兩者可結合在一起也可以兩者分開。
•
此外,它也是通過公共交通空間把各個單元支撐體組合起來,形成不同形式的組合支撐
體,再按住戶意願設計成自己的家,設計方法可以圖7 表示: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根據考查,家庭生活的變化主要反映在生活空間。可知,生活空間使用是多變的,應該
滿足不同戶型及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們把生活空間設計為具有較大的包容性,
生活空間的大小是根據不同戶型建築面積的要求而設計的。在這階段的研究中,我們設
計了幾種不同形式的生活空間和服務空間,並應用於我們設計的住宅中。生活空間的基
本形式有三種,如圖8 所示。
1.長方形,開間與進深比大於1:2,一般用小
開間,橫墻承重,適應二室戶和一室半戶之
要求。
2.接近方式,建築面積較大,可以是大開間及
大進深,一般Y>X,以節省用地,且X
≧4.8 米它適合於較大的戶型,如二室戶、二
室半戶乃至三室戶及更大者。
3曲折形,它是雙開間的,但部分墻以梁代之,
以獲得內部空間雙向的可變性,但仍可採用
磚混結構,它適於二室戶以上的建築面積要
求。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以上三者基本型式,在平面組合時都可加入插入體,藉此調整戶室比,滿足較大戶型之
要求,服務空間我們已設計了幾種基本形式。如圖 9 所示。
1.K+WC 豎向布置增加進深,減少每戶面寬,同時也保証住宅各部分都能直
接 自然採光。
2. K+WC 橫向布置,通常占有一開間寬度,有時造成方廳間接採光。
3. K+WC 分開設置,且WC 往往是間接採光,但生活空間各部分有條件做到全
部自然採光。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在近幾年的住宅設計中,我們就使用這些基本的空間來設計住宅,我們稱之為第二代支
撐體住宅。例如,杭州潮鳴小區的住宅設計就是利用生活空間中的C 型空間單元與服務
空間中的B 型空間單元一道組合,形成基本的組合支撐體。利用C 型生活空間也可組合
成其它的平面形式,(如圖10)。它一梯四戶,能適應不同的戶型,內部分隔和外部拼聯
都有較大的靈活性,而且能縱橫拼聯。並構成台階型院落式的平面,與傳統住宅區的院
落空間肌理相似,可以說它是既適應於某些文化名城的城市形態(如北京、蘇州等地)
,又適應於現代生活要求的新的住宅類型。(如圖11)。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高效空間研究階段
空間利用的高效率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任何建築物真正使用有效的不只是面積,
更重要的是空間,前幾年為了追求每戶建築面積大一點,一味壓低住宅層高,可以為每
戶增加3-5 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但是,它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室內空間的有效利用率
。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高效率空間住宅以研究了三種類型,如圖 16 所示。錯層方式可有二種,一是按開間方
向高低錯層,像上例那樣,另一種是按進深方向高低,錯層,可南向三層,北向二層,
或反之,南向二層,北向三層,兩者均是可以的。見圖16。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綜上所述,可知,高效空間住宅是在承習支撐體住宅理論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又有新的進
展,可以說是我們研究的第三代支撐體住宅,但這只表明我們研究支撐體住宅的進程,
並不說明第一代,第二代之優劣。
•
高效空間住宅在設計上的新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支撐體的設計為室內空間的二次再創造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使室內空間的可變性從前
二代二維平面的框框突破而進入三維空間的層次;
2.可分體的設計突破了僅僅作為分隔媒介的某一功能而和室內家具設計融合為一體,在充
分利用空間的同時,亦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材料、人工和投資。
3.各種可分體的定型設計使其生產加工可以實現標準化,可具有不同的款式,不同風格,
不同檔次,並且可隨著家庭狀況的變化而更新換代。
4. 貯藏空間以柜的形式並兼作隔墻,如此靈活高效的分隔方式亦給室內環境帶來高低錯落
,生動有趣的空間效果。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支撐體設計研究的發展及特徵
•
完善支撐體階段
首先是完善支撐體本身的設計工作,另一方面要加速研究和開發填充體的通用體系的設
計和生產,並建立通用體系部件的商品化的產品市場。
在我們的研究中,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管道井的方式,使住宅中廚房、衛生間的管道
設計趨於賓館化,具體位置有以下幾種,如圖17。
1.管道開置於室外,貼外墻、靠樓梯,分戶設置,
利用工作人員在樓梯平台處檢修、抄表。
2.管道並設於樓梯和每戶入口處。
3.管道設於每戶室內中部,即β區內與室內中跨上
的支撐體結合起來,這種方法特點是衛生間完全
賓館化,全部人工照明和通風,它的位置更趨自
自由。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
Thank You!
Copyright © Wondershare Soft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