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兒童遊戲100.09.16.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人文關懷--兒童遊戲100.09.16.ppt

人文關懷專業實務


教師介紹
上課內容




9/16兒童遊戲(一)
9/23兒童遊戲(二)
10/21 教學設計原理(一)
10/28 教學設計原理(二)/國小教師: 黃楟惠
遊戲理論

古典學派
起源於十九及二十世紀初期

現代遊戲理論
在一九二Ο年代之後才發展
遊戲理論—古典學派

能量過剩論(surplus energy theory)


娛樂論(recreation theory)


恢復工作精神
再演化論(recapitulation)


消耗過剩精力
消除無用之原始本能
練習論(practice theory)

為日後成人生活技能而準備
遊戲理論—現代學派

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

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

治療幼兒之負面情緒
皮亞傑、維高夫斯基、布魯納 / 薩登史密斯、
辛格
其他理論

警覺調節理論、班森理論
遊戲理論—現代學派
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
皮亞傑(Piaget)


維高夫斯基(Vygotsky)


促進抽象思考能力與自我調適
布魯納 / 薩登史密斯(Bruner/Sutton-Smith)


練習先前所習得之技能與概念
增進行為與思考之彈性與想像力
辛格(Singer)

調節內在與外在刺激
遊戲理論—現代學派
其他理論

警覺調節理論(Arousal Modulation Theory)


藉由刺激的增加而使個體的警覺保持在最佳狀態
班森理論(Bateson’s Theory)

促進幼兒對於多層面意義之瞭解
遊戲行為的發展




社會遊戲(Social Play)
玩物遊戲(Object Play)
象徵遊戲(Symbolic Play)
動作遊戲(Motor Play)
遊戲行為的發展
---社會遊戲

具社會能力的幼兒會表現出以下行為:





會產生依附或平撫之行為
會產生害怕、爭吵、或流淚的行為
具侵略性的行為
害怕或退卻的行為
孤立的行為
遊戲行為的發展
---社會遊戲




當幼兒年紀越大,互動性遊戲會增加
幼兒所處之社會環境對其遊戲發展的影響甚鉅
社會互動的典型指標在於具玩趣與愉悅的氣氛,
而非僅限於語言表達
嬰幼兒需要了解他們的能力與限制的玩伴,來
使遊戲順利進行,而具玩趣性的互動,更為他
們日後的社會與社會遊戲發展,奠定重要的基
礎。
遊戲行為的發展
---玩物遊戲





幼兒在遊戲中使用多樣性的玩具
探索 v.s. 遊戲
幼兒第一年的玩物遊戲是由重複動作與
未分化的活動,而發展成為有組織與前
後順序的動作模式
一歲之後,幼兒有能力玩多種玩物
兩歲之後,幼兒使用玩具較符合其物理
特性與日常生活用途
遊戲行為的發展
---玩物遊戲


幼兒由於動作技巧的純熟與經驗的增加,
玩物遊戲會由簡單至複雜
功能性遊戲會隨年齡增加而遞減,建構
遊戲因而成為四歲幼兒之主要遊戲型態
遊戲行為的發展
--- 象徵遊戲 (Symbolic Play)

同義詞






表徵遊戲 (Representational Play)
假裝遊戲 (Pretending Play)
想像遊戲 (Imaginative Play)
裝扮遊戲 (Make-believe Play)
角色扮演 (Role Play)
戲劇遊戲 (Dramatic Play)
遊戲行為的發展
--- 象徵遊戲

假裝行為




物體轉換比人物轉換要來得早
表徵替代物的層次決定假裝行為的複雜性
對於玩具的使用性別之刻板印象會限制幼兒
之遊戲發展
幼兒在兩歲以後較能進行複雜、連續式之假
裝遊戲
遊戲行為的發展
---象徵遊戲

角色扮演與主題




代表幼兒對他人的瞭解,也是幼兒對於角色
分配、角色間關係、及角色內涵的認同
扮演主題是由熟悉的主題,至非日常生活的
主題
當幼兒年齡越大,就可以不必使用玩物而進
行想像行為
幼兒進入小學後,興趣會轉移至有規則的團
體遊戲,而減少外顯的想像行為
遊戲行為的發展
---動作遊戲



新生嬰兒只會做簡單抓握的反射動作
出生至兩歲的動作發展包括:翻滾、爬、
匍匍前進、四肢闊步前進、站、走及跑
兩歲至三歲:大肌肉動作發展、使用積
木等大型玩物、小肌肉發展及手眼協調
的拼圖等小肌肉活動
遊戲行為的發展
---動作遊戲



三歲至四歲:發展動作技巧與動作遊戲,
如:騎三輪車、用腳尖走路、單腳站立、
單腳上下樓梯
四歲至五歲:動作技巧十分熟練,如:
雙腳跳躍、單腳跳躍、攀爬與快跑
五歲至六歲:發展更精良的動作技巧,
如:跳繩、舞蹈、走平衡木;小肌肉發
展更成熟,如:切東西、剪貼、串珠珠
遊戲行為的發展
---動作遊戲


動作遊戲常與其他形式的遊戲一起玩,
且常與玩物遊戲重疊
粗暴遊戲則是身體動作加上社會遊戲
成人在幼兒遊戲中的角色

成人參與幼兒遊戲之益處







支持
親密關係的建立
持續力
遊戲品質
認知與社會發展
同儕互動
提供鷹架角色
成人在幼兒遊戲中的角色

遊戲訓練的策略


社會戲劇遊戲訓練
 外在介入
 參與式介入
主題幻想遊戲訓練
 四個步驟(p. 352)
成人在幼兒遊戲中的角色

豐富幼兒遊戲之策略



提供遊戲資源
觀察幼兒的遊戲
成人的介入
成人在幼兒遊戲中的角色

提供遊戲資源




時間
空間
遊戲材料
準備經驗
成人在幼兒遊戲中的角色

成人介入幼兒遊戲的角色






不參與(uninvolved)
旁觀者(onlooker)
遊戲舞台管理者(stage manager)
共同遊戲者(coplayer)
遊戲領袖(play leader)
遊戲指導者(director/instructor)
遊戲材料






教育性玩具(Educational Toys)
真實材料(Real Materials)
建構玩具(Construction Toys)
複製型玩具(Replica Toys)
大肌肉運動類玩具(Gross-Motor Toys)
遊戲類玩具(Games)
遊戲材料
---教育性玩具




拼圖
穿線玩具
堆疊玩具
插樁玩具
遊戲材料
---真實材料




沙、水、泥巴
藝術材料
語文材料
木料及木匠工具
遊戲材料
---建構玩具


積木
組合玩具
遊戲材料
---遊戲材料與遊戲類型之關係



遊戲層次
玩具的真實性與結構性
遊戲材料與設備的數量
遊戲與教育

遊戲與課程的關係
課程導向的遊戲
(curriculum-generated play)
 遊戲引發的課程
(play-generated curriculum)

遊戲與教育

遊戲與課程的關係
課程導向的遊戲
(curriculum-generated play)
1.功能:起初學習,練習與鞏固技巧
2.做法:(1)擴展學習之遊戲區
(2)規則遊戲
(3)虛擬遊戲

遊戲與教育

遊戲與課程的關係
遊戲引發的課程
(play-generated curriculum)
1.遊戲課程的萌發
2.例子:方案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