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Bowen取向的理論與實務.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八章 Bowen取向的理論與實務.ppt

第八章 Bowen取向的理論與實務
序論(1)

Bowen提出家庭是情緒單位的概念

緊密相扣的關係網絡如果能在多世代或歷史的架構下分
析,便容易理解得多。

理論及其治療取向的貢獻在於心理動力取向和系統取向
之間架起了橋樑。

Bowen很早就體認到許多精神分析的概念都太個人化,
而無法擴及家庭的語言中。Bowen相信所有人類行為背
後的驅力來自家庭生活的漲潮與退潮,亦即家庭成員之
間遠離與親近的推力與吸力。
序論(2)

Bowen(1978)譴責理論方面的努力不足,經驗式的治
療取向;對治療的新手而言,缺乏理論的引導在處理有
強烈情緒因擾、充滿問題 的家庭時深感壓力。

Bowen強調理智的、慬慎的、訓練的及理論的取向

Satir與Whitaker強調自發性、情緒性及非理論的家族治
療方式

從研究的角度看,Bowen對住院病人的家庭關係感到好
奇,尤其是精神分裂病人,他認為母子之間的共生
(symbiosis)關係的衝擊,可能造成精神分裂症的發展。
序論(3)

從精神分析的概念出發,精神分裂疾病可能是起因於患
者與母親尚未解決的共生依附,母親本身的不成熟,需
要子女來幫助她滿足自己的情緒需求;所以Bowen開始
同時治療母親與其子女。

Bowen發現,母子間的互動情緒的強度比他所預期的還
要強烈

情緒強度似乎是整個家庭關係的特徵,不只在母子之間。
父親與手足都在家庭問題的產生與維持上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就像家庭成員之間不斷有三角聯盟的產生與解體 。
序論(4)

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間相互作用是如此明顯,致使Bowen
拓展他早期的母子共生觀點,將整個家庭視為一個情緒
單位,而使所有的成員無法明確區隔為獨立的個體。

Bowen沒有採取人工頭腦學的認識論本質,也沒有對改
變家庭互動模式有特別的興趣,但是他將注意力的焦點
由整體(家庭)中個別的部分(有「病」 的患者),轉
移到「家庭情緒系統」(family emotional system)上,
以他有效的描述架構來瞭解人的互動。

此概念的改變是Bowen思想的轉捩點,Bowen漸漸把人
類的情緒運作視為自然系統中的一部分
家庭系統理論(1)

Bowen認為情緒困擾的產生與維持源自於與他人的關係
連結,採取了系統科 學的術語與其對人類功能較寬廣的
觀點。

Bowen理論偏離了先前心理病理的理論,將個人的心理
問題的根源視為個體自身所發展出的,Bowen強調延伸
數代的家庭情緒系統角色,並視其為個體功能不良的病
因。

Bowen認為家庭成員在思想、感情與行為上與家庭關係
系統聯結。
家庭系統理論(2)

Bowen的理論源自「人類家庭是自然系統中的一種」的
想法。提出自然系統理論,認為人類家庭的出現是自然
演化的結果 。

Friedman(1991)指出Bowen的理論不只是家庭的基本
法則,而且是關於生命(或者是Bowen所謂的「人類現
象」)的基本法則

Wylie(1990b)主張Bowe的家族治療是大部分人類行為
理論的副產品,而發展人類的行為理論才是他的主要使
命,而人類行為理論只是與系統理論相似而已。
家庭系統理論(3)

Bowen為了要區分系統理論與家族治療,便將他由家庭
系統理論所發展出的理論稱為「Bowen理論」。

Bowen的理論吸引了許多的家族治療師,數年之間 他
成為家族治療師的主要訓練者。

在1977年時,Bowen成為當時剛成立的「美國家族治療
學會」(American Family Therapy Association)的會長,
此學會的主要目的在於鼓勵研究與理論的發展。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

Bowen的家庭理論是一個情緒關係的系統,其中包含了
八個連鎖的概念。其中的六個概念在1963年之前就被他
提出,以說明核心家庭與大家庭的情緒歷程;最後的兩
個概念,情緒截斷與社會退化,在1975年時加入,與家
庭代間及社會的情緒歷程有關(Papero, 1983)。

Bowen所有的構念都與彼此相連,如果不對其他概念有
相當的理解,便無法完全瞭解某一個概念。

所有概念都在一個前提之下,那就是生活中無所不在的
「長期焦慮」(chronic anxiety)。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2)

Bowen相信長期焦慮是自然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種生物
的現象,人類與所有其他生命都有共同的生物現象。

Bowen相信當有機體知覺到真實或想像中 的威脅時的激
動狀態,引發了易焦慮的個人情緒系統時,它便凌駕了
認知系統,使行為導向自動化或無法控制的情形。

就家庭而言,當家庭掙扎於結合與個別成員的個體化之
間的壓力時,焦慮是不可避免的。

如果結合戰勝了,那麼家庭會傾向於增加情緒運作,個
體較少獨立自主性;隨著個體自主性的減低,個體便經
驗到長期焦慮。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3)

Bowen的看法,塑造家庭功能的八個動力為:
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
三角關係(triangles)
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

system)
家庭投射過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4)

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off)

多世代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process)

手足位置(sibling position)

社會退化(societal regression)
transmission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5)
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
Bowen的理論,其基礎就在於家庭尋求結合的力量與
個體尋求個別性的相反力量。

對Bowen而言,個體發生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 程度反映了一個人區分他經驗到的理智與情
感歷程的能力。

所謂的理想狀態並非完全情緒疏離、絕對地 客觀或完
全沒有感情,而是在達成自我界定時,能不以失去表
達自發情緒的能力為代價。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6)

Bowen並不認為追求理性應以失去情感為代價。他也
不相信有必要壓抑 情緒表達。

Bowen關心的是個體被他們不瞭解的情感所驅使;情
感與認知的平衡是自我分化的目標。

分化(differentiation)強調的是過程,而非要達成的
目標,也就是說是生活的方向而非狀態。

如果個體在思維與情感之間達到最大的融合(fusion)
(例如,精神分裂病人與其家庭),那麼他的功能是
最差的;他們很可能被自動化或無法控制的 情緒反應
所擺佈,甚至在很低的焦慮程度下也會功能不良。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7)

對家庭有自動化情緒依附的人,對於個體從家庭
中分化出來會感到困難。

Bowen(1966)提出未分化之家庭自我團
(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的概念,這是
從精神分析學派得來的觀念,它傳達家庭情緒
「被黏在 一起」(stuck together)的想法

家庭中任一成員在任何時刻涉入家庭的程度,由
他對家庭自我團(family ego mass)基本的涉入程
度而定。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8)

有時候這種情緒的親密非常強烈,使得家庭的成員覺得他
們瞭解彼此的感情、思想、幻想及夢想。

根據Bowen的說法,這種親密有時會造成令人不舒服的「過
度親密」(over closeness),最後可能演變為兩個成員之間
互相拒絕的局面。

在家庭系統之中,情緒張力是在一連串的聯盟與分裂中,
隨著時間而轉變的(有時緩慢,有時快速)。

最初Bowen以精神分析的術語來加以形容–「未分化之家庭
自我團」–但是後來他以系統的術語重新將之界定為「融合
-分化」。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9)

為了解釋的方便,Bowen(1966)提出了一個理論性量表
(不是實際的心理計量工具),用來評估一個人的分化程
度。

在此量表低的一端的人們,情緒與思維能力融合在一起,
使得他們的生活受到周遭情感所主宰,結果很容易造成功
能不良。

由於害怕情緒上的需要,他們只好犧牲他們的個別性,以
得到別人的接納。Bowen認為他們表達的是未分化的「假自
我」(pseudo self),他們欺騙自己能獨立思考,而事實上,
他們的思考來自他人的見解與價值觀。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0)

根據Bowen的說法,個人的分化程度反映了個體
情緒依賴家庭或家庭團體之外的他人之程度。中
等到高程度的分化使得人們在與他人互動時不必
擔心融合(在關係中失去自我感)。

Bowen的理論假設每個人源於內在的生命力量而
成長,發展成情緒獨立的個體,能夠獨立思考、
感覺及行動。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1)

三角關係(triangles)

Bowen強調個體內在或與他人關係之中的情緒張力,
當夫妻試著平衡親密與獨立的需求時,夫妻的一方或
夫妻雙方都可能產生焦慮。

夫妻融合的程度越高,就越難找到雙方都滿意的穩定
平衡。

Bowen認為解決焦慮關係的方法之一是三角關係,納
入另一個重要的家庭成員,建立三人的互動關係。

在焦慮程度不高,而且外在環境十分平靜的情形下,
雙人系統可能可以進行舒適的情感交換互動。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2)

Bowen(1978)的看法,這兩人會牽扯第三者,可能是這
兩人的情緒「氾濫」到第三者,或者是這個第三者在情緒
上「被設計」(programmed)要開始介入。

三角關係稀釋了焦慮;它比兩人關係來得穩定與有彈性,
並對壓力的處理有較高的容忍度。

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三角關係就越強 烈、越顯著。

家庭中分化最差的人特別容易在試圖減低緊張時受到傷害。

Bowen(1976)將三角關係視為最小穩定的關係系統。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3)

當焦慮持續升高,直到基本的三人三角關係無法再包容這
種焦慮時,痛苦就擴散到其他人身上。

當更多的人介入時,系統可能演變成一系列的「連鎖三角
關係」(interlocking triangles),有時甚至引發了多重三
角關係都有待解決的問題。

如果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在小孩的爭執之中不偏袒
任何一方,那麼兩個小孩之間的情緒強度就會減低。

如果家庭成員的分化不良,家庭中形成三角關係的機會就會增
加。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4)
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

Bowen(1978)主張人們傾向選擇與自己有相等分化程度的伴
侶;分化不佳的人選擇與他相似、同樣融合於原生家庭的配偶。

根據Bowen的說法,這種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並不穩定,於是他們便嘗試各種方法來減低
緊張與維持穩定。

核心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焦慮與不穩定的潛在危機就越大,
也越傾向於以鬥爭、保持距離、某個成員妥協或犧牲其功能,
甚至以過度關心子女來解決。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5)

夫妻中功能不良的一方可能會採取「過度 充足-明顯不
足的相互狀態」(overadequate-underadequate
reciprocity)。一旦這兩個人融合在一起,兩個假自我發
展出一種安排–一方的功能更加低下,另一方則承擔了所
有的責任。

婚姻衝突交織的形態會使得明顯不足的一方抱怨配偶支配、
不體貼等。過度充足的一方通常較安於這樣的安排,直到
明顯不足的一方抱怨或不足到造成過度充足一方的困擾。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6)

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有一個小孩比其手足更容易到
融合的傷害,而且容易在父母的爭執中被牽扯為第
三者。

核心家庭的情緒系統是一個多世代的概念。個體很
可能在他們的婚姻選擇與其他重要關係中,重現了
他們從原生家庭學來的關係模式,並將相似的形態
傳遞到下一代。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7)

家庭投射歷程

Bowen(1976)相信分化不良的父母,因為本身的不成熟
而選擇將他們的注意力專注在最稚氣的子女身上,而不是
最晚出生的孩子;Bowen稱此為家庭投射歷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
這個歷程使得父母將他們自己的分化不良,傳遞到他們最
容易受影響的子女身上;

在很多情形下,這個受害的孩子本身是生理或心智殘障或
是心靈脆弱的。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8)

投射的歷程透過母親-父親-小孩的三角關係在進行

未分化的傳遞發生在三角關係中,常將最易受傷的小孩涉
入父母之間成為三角化關係。

一個孩子如果是家庭裡情緒上最依賴父母的人,他就是家
庭中自我分化程度最低、最不能與家庭分離的人。

Kerr(1981)相信,父母分化的程度越低,且越依賴投射
歷程使系統穩定,就可能有越多的小孩在情緒上受害。

家庭投射歷程的強度與兩個因素有相關;父母不成熟或未
分化的程度,以及家庭經驗的壓力或焦慮程度。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19)

情緒截斷

如果小孩在投射歷程的介入較少,他就可能有較大的能力來抵
抗融合,較能區分思考與情感。

可能嘗試以地理上的分離(搬到另一州去住)來使自己與家庭
隔離、心理上的藩籬(不再與父母交談)或者用自我欺騙的方
法,切斷與家庭的實際接觸,告訴自己已經脫離家庭的束縳。

Bowen(1976)將這種想像中的自由稱為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off),從未解決的情緒束縳中逃走,而非真實的解脫。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20)

截斷最常發生在有高度焦慮與情緒依賴的家庭(Bowen,
1978)。當這兩個因素都增加時,如果對家庭和諧的期望
越大,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就會被偽裝且隱藏起來。

一旦要求融合的情形超過可忍受的極限時,有些成員就會
尋求在情緒上、社會上甚至身體上保持更大的距離以自我
保護。

Bowen強調,一個成人必須解決與其原生家庭的情緒依附。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21)

多世代的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

對Bowen而言,所有的世代都是連續的自然歷程的一部分。

Bowen(1976)將嚴重的失功能視為家庭情緒系統延續數代運
作結果。

選擇相似分化程度的配偶與家庭投射歷程,會導致下一代自我
分化的程度低落,尤其是會對父母情緒模式特別敏感。

假設兩個家庭中分化最差的人結婚了–就如Bowen理論所預測
的–最後他們孩子中的一位很不幸地成為投射歷程的結果,他的
分化程度會比父母更低。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22)

當每一個世代創造出分化更低的個體(脆弱的鎖鍊
〔weak links〕)時,這些人也越來越容易受到融合與焦
慮的傷害。雖然在一、兩代之間這種歷程可能會變慢或維
持靜止

最終可能是八代或十代,受損程度便到達失功能的狀態,
精神分裂症、長期酗酒、或是長期地生病。

這個歷程也可能逆轉,只要這個血統中有一個人與分化程
度很高的人結婚, 但根據Bowen的觀察,大部分的人都
是選擇和自己分化程度相近的人結婚。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23)

手足位置

手足位置(sibling position)在核心家庭情緒歷程的影響力, 出生序的
不同,小孩會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質。

Bowen認為,如果婚姻狀況越接近一個人幼時的手足位置, 婚姻成功
的機會就愈大。

老大的結婚對象最好是老二,老么最好與老大結婚,家中的老大與另
一家庭中的老么結婚之後,老大會預期自己要負擔責任、做決定等。

需要注意的是,重點在於一個人在家庭系統的「功能位置」
(functional position)塑造了他以後的期望與行為,而不一定是他真
實的出生順序。
Bowen的八個連鎖理論概念(24)

社會退化

Bowen將他的思維拓展到社會的情緒功能上。

在Bowen理論建構的最後階段,他主張社會就像家庭一樣,包
含了未分化與個體化的相對力量。

在長期壓力的情形下, 人口成長,自然資源卻日漸減少,一個
焦慮的社會氣氛便形成,於是想要團結的澎湃浪潮與想要獨立
自主的相對力量便產生。

Bowen抱持著一個悲觀的看法–在這最近的數十年 間,社會的
分化功能程度降低了。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1)

評估晤談

治療師須以一系列的評量晤談與測量技術來評估售治療的家庭
情緒系統,不管是過去或現在的。

對有症狀的家庭所作的評估,必須在第一次的電話接觸中就開
始進行。Kerr與Bowen(1988)呼籲治療師應注意,不要因為
打電話的人有力地、迷人地或戲劇化地描述家庭間題,就給他
較多的回應,否則很容易涉入了這個家庭的情緒系統。

治療師必須小心不被家庭問題所淹沒,不要在爭論中偏袒任何
一方,也不要對某一成員特別同情,或對另一成員特別生氣。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2)

如果治療師融入了家庭的情緒系統、被牽扯進他們衝突的三角
關係,或者被他們的焦慮所吞沒,他對家庭的影響力就此被瓦
解,沒有辦法促進家庭成員的分化。

在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中,客觀而不情緒化的反應是治
療師行為的主要特徵。

為了避免太主觀地介入受治療的家庭,Bowen一再強調治
療師必須保持在家庭系統之外,

治療師本身與其原生家庭分化的程度越高,他就越能保持
分離、不動搖及客觀。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3)

家庭評估晤談是在全體家庭成員都在的情形下進行
的:父母、夫妻、核心家庭,甚至包括擴大家庭的
其他成員。

家庭評估晤談首先必須探究家庭成員目前問題的歷
史背景,將焦點集中在症狀之上(身體的、情緒的、
社會的),以及它們對症狀的成員或關係的影響。
參考P260

Bowen學派特別注意對家庭情緒運作的過去狀態。家
庭在其不同的生活階段裡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而
過去所經驗到的壓力可能與現在的功能有關。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4)

Bowen學派的治療尋找有關家庭中哪些壓力被表達、
從家庭建立以來如何有效地調適壓力線索。

評估階段,焦點從有症狀的人擴展到核心家庭關係
網絡的探討。

評估晤談的最後部分在試著瞭解核心家庭的母系
及父系大家庭的脈胳。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5)

家族圖

Bowen相信多世代的形態與影響力決定了核心家庭的
運作,發展出一種圖表的調查方式,將至少三代的
家庭狀態畫成圖表,以瞭解現在問題的根源。

Bowen提出家族圖(genogram),將記錄與資料形成
圖表。

家族圖符號提供家庭結構的樹狀組織圖, 不僅只將
核心家庭簡單地以圖表顯示,家族圖也提供了夫妻
雙方原生家庭的情緒模式的訊息,即提供衡量夫妻
與各自擴大家庭融合程度的訊息。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6)

家族治療技巧

治療最基本的兩個目標是
-減輕壓力與抒解 症狀;
-為了改善適應能力,必須提高每一個參與者的分
化程度。

Bowen進行家族治療的標準方法是處理由兩個大人與
他自己組成的系統。即使被認定的患者是有症狀的
孩子,Bowen會要求父母接受一個前提,就是基本問
題在他們倆個之間–家庭情緒系統–而這個患者並不
是問題的來源。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7)

Bowen的角色是幫助家庭成員客觀研究他們的功能, 偏
愛的術語是「教練」 ,一個冷靜地、主動的幫助家庭成
員的專家,透過有節制的直接發問,以界定並澄清彼此間
的情緒責任。

自我分化是治療最基本的目標,必須是來自他們自己對家
庭情緒網絡與傳遞歷程的瞭解,而不是來自治療師。

Bowen常常選擇其中一個成員,處理一段時間,通常他是
較成熟與分化較佳的那一位, 可能是家庭成員中,最有
能力去瓦解過去互動的情緒糾結模式的人。

當他成功地採取一個「我」的立場時,Bowen推論其他的
家庭成員會在短時間內被迫改變,然後往他們自己要走的
方向前進。
Bowen的家族治療系統(8)

Bowen(1975)及其支持者所領導的家族治療的本質是控
制與理性的。每一個參與者與治療師交談,而非參與者彼
此交談。參與者盡量避免互相面質,以減少彼此間的情緒
反應。

冷靜的發問區隔了情緒,並促使夫妻思考他們困境的來源。
相對於允許夫妻彼此指責,或為了增進親密而忽略了彼此
間的差異,Bowen學派堅持,每一個參與者必須專注於他
在關係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
Bowen特別關注案主發展出與原生家庭分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