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四章.ppt

第四章 美国教育
天津大学职教学院
2010.3
郄海霞
本章参考书目






腾大春:《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
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2年第2版。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
谈》,东方出版社,1999.
舸昕:《漫步美国大学——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
(续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主要内容





一、美国的社会、文化
二、美国的教育行政
三、美国的K-12教育
四、美国的高等教育
五、美国近期的教育改革
目
录
1
美国教育历史沿革
2
美国现行教育制度
3
美国近期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 美国教育历史沿革




一、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二、独立建国后的教育
三、南北战争后的教育
四、二战后的教育
一、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





主要特点:
1.移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办学,在不同的
移民区有不同的教育模式
南方:
1607年第一批移民,弗吉尼亚殖民地。
统治阶层多为英国国内的贵族和小地主,国教会
占绝对优势,视教育为家长的责任。
有钱人聘请家庭教师或送子女到国外学习,平民
则通过学徒制学习基本的读写知识。


中部:
沿大西洋沿岸殖民地,以纽约州和宾夕法
尼亚州为代表,教育主要由教会负责,办
有慈善学校和贫儿学校。





北方:
新英格兰,普利茅斯,以马萨诸塞州为代表,移民们
主要是反对英国国教的清教徒,原属英国的中产阶级,
非常重视良好的教养和虔诚的宗教教育。
在初等教育方面有市镇学校、主妇学校、书写学校。
市镇学校为公立,主妇学校和书写学校为私立。
在中等教育方面,主要是拉丁文法学校,招收富家子
弟,18世纪以后改为文实学校。
在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模仿牛津和剑桥大学。1636年
建立了哈佛学院,1693年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殖民
地时期共建立了9所学院。
殖民地时期九大学院创办及分布情况
次序
成立时间
学院原名
今 名
所在城市
1
1636
哈佛学院
哈佛大学
波士顿的坎布里奇小镇
2
1693
威廉·玛丽学院
威廉·玛丽学院
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市
3
1701
耶鲁学院
耶鲁大学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4
1746
新泽西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
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小城
5
1754
国王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曼哈顿
6
1740
费城学院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7
1764
罗得岛学院
布朗大学
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市(距波士顿45英里)
8
1766
皇后学院
拉特格斯大学
新泽西州的新布伦斯维克(位于纽约和费城
之间)
9
1769
达特茅斯学院
达特茅斯学院
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瓦
2.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


学校主要由各个教派创立
课程和教学内容:充满宗教精神
当时的课程以“3R”为主,不同于今天的
“3R”,指的是读、写、宗教(Reading,
Writing, Religion)。教学方法以死记
硬背和重复练习为主,背诵宗教教义。纪
律和体罚都非常严格。
3.在教育机会方面,阶级差别非常明显

“上学与不上学的人的区别就是阶级的区别。
上等阶级的儿童可接受尽可能得到的教育,
直到读完学院为止;贫穷的和下等阶级家
庭出生的儿童受不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很
早就得学艺谋生”。
二、独立建国后的教育


背景
独立战争对美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
影响
1.公立学校运动





目的:培训适应美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使不同的
移民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得到平等、免费、不
属任何教派的教育,从而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
时间:19世纪20年代
范围:美国北部和中西部
过程:从新英格兰地区开始,以公共税收维持公立学校,到
1865年,用公费为所有儿童提供学校教育的观念得到普遍认
可。霍拉斯·曼推动了公立学校运动的发展,被称为“公立教
育之父”。
作用:公立学校运动在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奠定
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改变了殖民地时期教派控制教育的
局面,加速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2.师范学校的建立


1823年,霍尔在佛蒙特州创办第一所私立师范
学校。
1839年,霍拉斯·曼在麻萨诸塞州来克星敦创办
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
3.文实中学的发展





公立学校运动
文实中学发展
包括文、实两科。
文科:侧重英语、现代外语;
实科:侧重算术、几何、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
及应用科学,适应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要求。
到19世纪中期,文实中学基本取代了拉丁文法学
校成为这个时期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4.州立大学的兴起




创办国家大学的努力失败
联邦政府鼓励建立州立大学的决定
南北战争前,全国27个州已经有25个州建立了州
立大学。
大学教学内容变化:削弱了古典学科,侧重实际
知识的教学,物理、天文、气象等自然科学在大
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
科学也成为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的课程。
三、南北战争后的教育




背景:
南部战争,北方资本主义胜利,资本主义经济
和工业发展
工业和科技相互促进,对教育需求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1.普及义务教育



初等学校改称小学。
1852年,麻萨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义务教育法,到
1918、1919年,最后两个州——密西西比州和亚
拉巴马州通过义务教育法,美国用60多年时间基
本普及了义务教育。
但义务教育年限在各州不等,一般为8-12年,多
数州为8年。
2.公立中学运动




1821年,波士顿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经
费由地方居民纳税维持,客场侧重应用学科。
1872年,密歇根州卡拉马祖市建立了一所利用增
收学校税维持的公费中学。其他州纷纷效仿,公
立中学蓬勃发展起来,并取代了文实中学。
文实中学:私立,学费昂贵,主要以升学为目的
公立中学:公立,免费,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3. 中小学学制改革






“八、四学制”
公立中学:4年制;初等教育:8年制
“六、六学制”
1893年,全国教育协会聘请“十人委员会”经调查研
究,提出《关于中等学校课程计划的报告》。1899
年,又发表“《关于学员入学条件的报告》。两报
告都提出以“六、六制”取代“八、四制”。
“六、三、三学制”
1909年,俄亥俄州开始创建初级中学,形成初级中
学运动。中学逐渐分成初中和高中两段,分别三年。
到20世纪40年代,“六、三、三学制”成为美国中小
学的主要学制。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

19世纪80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化学
和内燃机技术为主要标志。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增
强。
1917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休士法》,规定
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各州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
育。
5.高等教育的发展



赠地学院:
1862年《莫雷尔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给土
地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
业人才。
美国独创,为美国工农业发展贡献巨大,成为美
国教学和科研基地。一些赠地学院后来发展为著
名的研究型大学,如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5.高等教育的发展



研究型大学:
受德国洪堡的影响,建立学术性的研究型大学。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创研究生院,学
习德国大学模式,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1870年以后,美国形成大学的分系教学制,实行
选课制和学分制。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选修制改
革。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增多,并逐步确立了系
统的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
5.高等教育的发展





社区学院的兴起:
美国高等教育的创举。
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哈珀把四年制大学
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初级学
院可以结业,但不是独立的教育机构。
1902年,伊利诺伊州乔利埃特创办第一所公立初
级学院。发挥转学和就业两种功能,转学的功能
很强。主要招收本地区学生,为社区培养专门人
才,就近入学,无入学考试,收费低廉,课程灵
活多样。
二战以后改为社区学院。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
大众化。
6.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

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
1882年,亚拉巴马州首先将州立师范学
校升格为师范学院。
四、二战后的教育





背景:
二战对美国的影响
二战后,冷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
联邦政府开始干预高等教育,拨款资助大
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高等教育进入战后的黄金时期,入学人数、
资金和高校数量都大大增加。
1.《国防教育法》


认为科技落后是教育落后所致,所以试图
通过发展教育达到巩固国防的目的。
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中心
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
强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1959-1962
年,共拨款8亿多美元。
2.中小学课程改革



主要改革措施:由科学家和学者来重新制定课
程体系和编写教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提出课程的
结构主义思想。
这次改革没有取得成功。原因:(1)60年代中
期,越战、种族冲突问题、城市危机和校园骚
乱,淹没了课程改革;(2)新编教材只反映了
科学发展的要求和专家的观点,不符合中小学
实际情况,不能为广大师生接受;(3)教材难
度太大,只适用于少数尖子生。
3.生计教育计划



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也
称为“马兰计划”。
内容:以职业教育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
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
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
1974年,联邦议会正式通过《生计教育法》,提
供5年拨款,推动这项计划。
4.恢复基础运动

60年代改革未成功,70年代教育质量下降,学生
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读写算技能。在国际竞争
中也处于危机状态。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强烈
呼吁,要求“恢复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教学,重视学术性课程,许多选修课被删
减,纪律严格执行。1978年,40个州制定了“最
低限度能力标准”。
5.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

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美国教育的批评仍很激烈,
对教育进行彻底改革。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
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在
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教师教育领域掀
起了一场全面的改革运动。
总结: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




发展速度快,变革步子大;
学制灵活多样,总体结构互相衔接,上下沟通;
美国中小学普及率高,课程与管理松散 ;
高等教育发达,办学形式、层次、类型和功能多
元化 。
第二节 美国现行教育制度


一、教育行政体制
二、学制结构
一、教育行政体制




地方分权制
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
实施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主要不在联邦政府,
而是形成以州为主体的,州、地方、联邦共同
负责的体制。州负有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
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教育行政图
1.联邦教育行政





联邦教育部,由原教育总署升格而成。
联邦教育部无直接过问各州教育的权力,但可以通
过如下途径对各州的教育进行宏观指导。
教育立法 :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
联邦拨款 :赠地学院、战后资助科研
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表讲演、报告、谈话、调查研
究报告、教育科研成果、评估报告等,对各州的教
育方针政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美国全国教育质
量委员会1983年发表的调查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州教育行政



州的教育行政当局包括州教育委员会和州教育厅。
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州教育厅是州
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
州教育委员会的产生办法:因州而异,大多数州
由州长任命,有些州则由选举产生,另外还有一
些州用推选的方式产生。
州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具体权限也因州各异,但
大体上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协助地方
完成教育计划;(2)判定各种教育的最低标准。
3.地方教育行政





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
学区一般包括基层学区和中间学区两种。
基层学区设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学区内的教育
事业。
中间学区则是介于州和基层学区之间的教育行政
机构,在州的监督下对所辖地区的各基层学区的
工作进行协调、监督和指导。
在基层学区之下还有就学片。原则上住在同一片
的学生必须在该片学校上学。

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打破就近入学制度。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公布了《2000年的美国》教育方
略,其中规定:“改革按学区就近上学的政策,允许家
长自行选择学校。联邦政府原来拨给公立学校使用的
每名学生的经费额度,今后将由学生带到他们所选择
的任何公立、私立或教会学校使用。此举旨在鼓励学
校之间展开竞争,哪所学校办的好,哪所学校的学生
和经费就会增多。”
4.高等教育行政



(1)州设立集中统一机构管理全州高等
学校。这种类型以纽约州为代表。
(2)按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分类管理。
这种类型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代表。克拉
克·克尔 “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
(3)州教育局只负责协调和监督,充分
发挥各校独立性。这种类型以密歇根州为
代表。
二、美国学制



1. 学制结构
三个等级:初等教育(包括学前和小学)、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有中等和
高等两种。成人教育和进修教育则有正式
和非正式两种课程。
美国现行学制图
美国学制的特点

(1)单轨学制
(2)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
(3)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

没有单独成人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兼施成人教育。

(4)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



以综合中学为中等教育的主体,在综合中学里兼施普通
的、职业的和技术的教育。此外,在两年制学院中也进
行大专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
2.义务教育制度



美国50个州都规定中学和小学为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开始年龄:有29个州从7岁开始,
16个州从6岁开始,3个州从5岁开始。
义务教育的年限,长则12年,短则8年,一
般为9年,通常到16岁结束。
3.学位制度




美国的学位主要包括: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
学位和博士学位。
副学士学位:文学副学士(A.A.)或理学副学士
(A.S.)
学士学位主要有两种:文学士(B.A.)和理学士
(B.S.)。此外还有教育学士(B.Ed.)、艺术学士
(B.F.A.)、音乐学士(B.Mus.)和工商管理学士
(B.B.A.)。建筑学士(B.Arch.)往往需要修完五
年学业,神学士(B.D.)和法学士(LL.D.)是专业
学位,学生须先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后再攻读三年。
硕士学位:文学硕士(M.A.)或理学硕士(M.S.),
或专业型学位如护理硕士(M.Nurs.)或社会工作硕
士(M.S.W.)。
博士学位通常指哲学博士(Ph.D.),在美国是最高
学位。
第三节 美国近期的教育改革




一、布什政府的《不使一个儿童落
后》改革议案
二、9·11事件后美国教育的新变化
三、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
四、奥巴马的全面教育改革计划
一、布什政府的《不使一个儿童落后》改革议案


2001年6月1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以91
比8的绝对优势通过了一个教育改革议案,
即《不使一个儿童落后》。
该议案是美国35年来最重要的一项联邦教
育改革文件,是美国最重大的一次教育改
革行动。
法案的主要内容






1、转变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职能
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能是,“缩小优等生和处境不
利的学生之间的差距”,“确保不使一个儿童落后。”
2、推行责任制
联邦政府和各州、各学区要建立一种协约,明确彼此
的责任。
3、实施全国考试,缩小优等生和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
成绩差距。
“各州要对3至8年级学生阅读和数学进行年度考试。”
“如果州的考试成绩平均低于全国学生样本的成绩,州
的教育标准要重新修订,考试要改革。”
法案的主要内容




4、赋予家长更多选择权利
一是向家长提供学校教育信息,包括学校教育质量、
教师状况、校区安全与否、学校发展计划等。
二是向家长公布子女的学习成绩。
三是扩大教育贷款。扩大‘教育储备金’(education
savings accounts)额度。允许家长每年提取500到
5,000美元,免收利息税,用于对子女从幼儿园到大
学以及大学以上的教育支出。”
法案的主要内容










5、强化核心课程。
阅读、数学、科学
6、强化早期学习
核心课程从幼儿园抓起
7、提高教师质量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改革教师资格和聘任
制度
8、增进学校安全,促进人格教育
9、创办新学校,如特许学校
10、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11.加强军人子女和印第安人子女的教育
二、9·11事件后美国教育的新变化


总体思路:
大力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努
力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型人才,
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基础教育






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
2、增加教师,缩小班额。
3、提供教育选择,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满足家长
择校愿望,特许学校进一步发展。2001年全美有
1025所特许学校,在校生为28万人。预计到2010年,
特许学校将增至2000所,在校生增至100万人。
4、调整课程结构,实行普职融合。
5、更新教材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6、实行全州统考,严格升留级制度。
高等教育






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3、巨型大学与袖珍大学的结合
4、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结合
5、服务当地经济与立足国际环境的结合
6、教育的公益性与教育产业性的结合
三、当前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




1.《降低学费和保障入学法案》
2.《卡尔·帕金斯职业与技术教育法案》
3.《美国减轻负担与扩大入学法案》
4.《美国竞争力法案》
5.成立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
1.《降低学费和保障入学法案》



该法案于2007年9月27日颁布
目的:减轻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负担,扩
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在国际
教育中的竞争力,推动美国经济增长。
具体做法:五年内拨款114亿美元,用于大学生贷款,
其中包括简化申请程序;降低佩尔奖学金贷款利率,
逐年递减,最终达到降低50%的水准;增加佩尔奖学金
贷款额度,使每个奖学金额度每年增加100美元,逐年
递增,最终达到增长500美元的标准。
2.《卡尔·帕金斯职业与技术教育法案》




2006年8月12日颁布,对1984年和1998年法案的修订。
主要修订的内容:(1)将”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
改为“生涯与技能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
把“技术准备项目”作为联邦政府预算的单独开支;(3)把5%的经
费作为州政府管理费用。该法案为期6年,到2012年结束,总投入为
13亿美元。
主要目的:加强高中和高中后阶段的专业联系,提高和开发高中和
高中后学生的学术、职业和技能水平。
具体内容:帮助州和地方政府制定职业和技术教育标准,推动职业
和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展职业和技术教育服务和活动,建立全国
性分析和评估信息平台,培训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的领导和教师,
开展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等。
3.《美国减轻负担与扩大入学法案》



2008年2月7日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
该法案是针对美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出现的问题而制定
的,如学费猛增问题、低收入家庭子女升学问题、校
园安全问题等。
目的:减轻学生负担,扩大入学机会,提升美国经济
的竞争力,是对《美国高等教育法案》的修订。
4.《美国竞争力法案》

2007年8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全称为《为切实推
动一流的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简称《美国竞争力法》(America COMPETES),被
誉为美国未来科技教育发展的蓝图。




该法案侧重于三个主要领域,以维持并提高美国在21世纪
的创新力:
(1)增加研发投资。批准未来5年内(2006-2011)投资
500亿美元,其中对自然科学基金、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投
入5年内翻一番,从56亿美元和36亿美元分别增加到112亿
美元和52亿美元;
(2)加强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美国公民在科技、工程和数
理化方面的受教育机会。其中包括向各州提供竞争力拨款
推动中小学教育更好地结合;建立暑期培训和教育项目,
提高数理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大学预修课程(AP)和
国际文凭项目(IB)的教师数量;提高高中学生对大学的
学习兴趣;扩大外语教育项目等;
(3)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建立创新和竞争力委员会;调查
清楚阻碍创新的原因和形式。
5.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






2005年9月19日,联邦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uture)
委员会力图解决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四个重大问题:
(1)高等教育入学:设立高中生评估机制。
(2)高等教育的负担:简化大学生贷款程序,提高贷
款金额,扩大贷款生比例。
(3)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估:以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推
动创新教学,完善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和评估制度,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
(4)高等教育的质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信息库,包
括大学支出、收费、入学比例、毕业率以及学习效果
等,以清除高等教育质量的障碍。
四、奥巴马的全面教育改革计划





2009年3月10日提出,内容包括延长学时、提
高教师待遇和提高教育标准等措施,以便帮助
美国学生提高国际竞争力。
美国学生的成绩平庸不能接受
教育不好经济就无法恢复
在读学生不要有辍学的念头
他的教育改革计划将贯穿“摇篮到职业生涯”,
确保所有美国人接受全面教育,在变化莫测的
全球经济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

根据奥巴马的计划,美国政府在2010财政年
度中将用于教育的预算增加近两倍,其中教
育部预算为1278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9
财年仅为462亿美元。此外,在国会刚刚批
准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也有50亿
美元用于教育投资。
THE END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