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量子物理
Slide 1
第十九章
量子物理
Slide 2
•对微观粒子领域的研究
(1)微观粒子运动有着与
宏观物体运动不同属性和规
律。
(2)经典的物理理论遇到困难
和挑战。
(3)建立描写微观世界物质基本运动规
律的理论——量子论(量子力学)。
Slide 3
* 学习建议
(1)实验现象→经典理论的
困难→新的理论(假设)
(2)不同于经典物理的全新思维和方法,
领悟微观粒子的属性
一、热辐射
1.现象:任何温度下,由于原子,分子运动
而电磁辐射能量的现象。
2.热辐射的研究:
(1)热辐射与温度波长等有关( , T )
Slide 4
(2)热辐射的两个物理量
单色辐出度(T , d):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单位波
长范围内所辐射的电磁能量:
M (T ) M (T ) ( d )
辐出度(T):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辐射的各
种波长电磁能量总和M (T ),有M (T ) M λ (T )d
0
3.研究(绝对)黑体辐射的重要性
吸收一切外来电磁辐射
黑体模型
开有小孔的空腔上小孔口表面
Slide 5
4.黑体辐射的研究
装置(图示)
实验结果
黑体辐射定律
(1)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
M (T )
0
M (T )d T
8
2
5.67 10 W m K
4
4
黑体的辐出度与黑体的热力学温度四次
方成正比。
Slide 6
(2)维恩位移定律
mT b
b 2.898 10
3
mk
当黑体温度升高时,与单色辐出度峰值
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以上两个定律,虽然用经典理论导出,
然而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与结果相符
例:实验测得太阳 m 490 nm,若把太阳
作为黑体,试估计(1)太阳表面温度;(2)
太阳每单位表面上所发射的功率
Slide 7
解: (1)由 mT b
得
T
b
m
,
5.90 10 3 K
(2)由 M T 4 得 M 即为单位面积上发射功
率 M 6.87 10 7 W m 2
经典理论的困难
M (T )
瑞利—金斯公式(经
典电磁理论和经典
2c
统计理论)
M 4 kT
当 ( ),出现“紫外
灾难” 0, M (T )
o
Slide 8
5.普朗克量子假设
辐射黑体的分子、原子运
动,可看作谐振子,它发射和
吸收辐射能量是某些分立状态,是最小能量
的整数倍,即
h , 2h nh ,
nh
n 1,2,能量量子数 , h 6.63 10
M (T )
34
n
2
o
J s
Slide 9
讨论:(1)理论结果
M (T )d
2hc
5
2
d
hc
e kT 1
与实验结果相符——假设的正确
(2)“量子”的概念
量子(化):微观世界的一个特殊概念,
按某种规律取分立值的物理量
如:电荷量子(化)
ne
e 1.60 10
-19
C n 1,2,
能量量子(化)
34
nh h 6.63 10 J s
n 1,2,
Slide 10
(3)普朗克假设的重大意义
① 与经典理论有本质的不同
(连续—分立能级)
② 微观世界运动有着不同的属性和规律
(1900年12月14日——量子论的诞生)
例:质量 m=0.3kg 物体,悬挂于k 30 N m 1的
弹簧上,若振幅 A 0.1m ,由于有摩擦等耗
散能量求(1)能量减少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
的(2)计算该弹簧振子最初的量子数 n ?
解:该振子频率
1
k
2
m
0.5Hz
Slide 11
又,最初能量为
E
1
kA 1.5 10
2
2
J
2
( 1 ) 若 系 统 能 量 是 量 子 化 ,
其能量减少是以 h最小单元减少,其占
有
无法测量和辨别出
h
32
2.2 10
其不连续性!即仍可
1
E
2
kA
视为能量连续减 少。
2
E
30
n
45
10
(2)量子数
在0 1.5 10
2
J 能量范围内,可视能量是连续的,
不显示“分立”,也就是不必考虑其不连续性!
Slide 12
二、光电效应:光照射下,
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光电子)
的现象
1.实验规律
(1)截止频率:对某一种金属只有当入射光
频率大于某一频率时,电子才能从金属表面
逸出(红限)
(2)遏止电势差:与入射频率具有线性关系
9
(3)光电效应“瞬时性”:(驰豫时10 s
间
)
Slide 13
2.经典理论的困难,(光的
波动理论)
“电子受光照作受迫振动,
吸收能量后逸出表面”,无法
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3.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想
光束可以看成由微粒(光子)构成的粒
子流(光量子),在真空中以 c 运动,频率
为 的光子能量为 h
1
2
由此得爱因斯坦方程 h mv W
2
1
式 W中为逸出功, mv 2为电子从表面上逸出时初动能
2
Slide 14
讨论:
(1)方程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2)光子假说和方程可以解释
光电效应的规律
4.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具有波
粒二象性
(2)讨论光的传播时——波动性
讨论光与微观粒子相互作用时——粒子性
Slide 15
(3)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
个侧面,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
性,在某些情况下突出显示某
一个侧面
作为粒子,有 m,v,(p mv)
和能量 E
由相对论知 E 2 p 2 c 2 m0 c 2
对于光 m0 0 ,则有
作为波有: , c
p E/c
或
所以两者关系为 E h,p h
p mc
Slide 16
* 普朗克常量把光的波动性
(和粒子性
, )
( E , p)
联系起来了!
三、康普顿效应
1.在 X 射线散射中除了有原波长射线外,
还有比原波长较长的射线,这种波长改变的
散射,称为康普顿效应。
2.实验及其结果
除 0外, 0
与散射角有关
3.经典理论的困难
经典电磁波理论→受迫振动→频率(波长)相同
Slide 17
4.光子学说的解释(定性):入
射光 ( 0 ) 的光子能量为E0 h0动
h
量为
与自由电子相
p0
e0
0
碰撞后的能量为 E h h0,则 0
定量
(能量) (动量)
碰撞前
h
h 0
光子(0 ) h 0 , e0 (p
e0)
0
c
h
电子
2
m0 c , 0
h
e0
0
碰撞后
光子
电子
h,
2
mc ,
h
e
mv
e
mv
(反冲电子)
Slide 18
所以由能量守恒得
h0 m0 c h mc
2
动量守恒
h
h
e0 e mv
0
解得: 0
其中
讨论:
2
h
h
(1 cos )
m0 c
2.43 10
2h
sin
m0 c
12
2
2
m
m0 c
(1)解释散射现象(2)改变量
很小,只有对入射光的波长
很 0
小(短波)情况下才能观察到
(3)与散射物质有关
h
e
h
e0
0
mv
Slide 19
例 : 波 长 为0 0.2 10
的
X
射线,其散射角 2 ,求(1)
波长改变 ;(2)反冲电子
能量 (3)反冲电子动量
2h
2
12
解:
(1)
sin
2.43 10 m
m0 c
10
m
2
0 0.224 10
10
m
h
e0
0
(2)反冲电子能量 E
由能量守恒:
E h 0 h
10.6 10
19
hc
0
hc
h
e
hc
0
J 6.7 10 eV
3
p mv
( 0 )
Slide 20
(3)反冲动量
由动量守恒(图示)
h
0
h
p cos
h
e
p sin
h
e0
1
p
h
2
2
2
0
2
2
4.4 10 kg m s
cos 0.752
0
2
1
41 12
p mv
Slide 21
四、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氢原子光谱:线光谱,不
是连续光谱
2.实验规律
356 .46
n
2
(nm)
n 2
1
1
1
R( 2 2 )
2
n
2
2
n 3,4,5,
(巴末耳)
n 3,4,5
(里得伯)
R 1.097 10 m
7
1
3.经典理论的困难
氢原子结构的稳定性(不稳定)
氢原子光谱线(连续光谱)
Slide 22
4.玻尔氢原子理论的假设
(1)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
但不辐射电磁波,处于稳定状
态,且有一定能量(定态假设)
(2)电子绕核运动轨道,在下述条件下稳定,
即电子角动量满足
L mvr n
h
2
n 1,2 主量子数
(量子化条件)
(3)电子从定态 ( E i ) 跃迁到定态
发射光子 h Ei E f
E f Ei
(电子处在一系统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时,
Slide 23
三条假设的应用
(1)电子轨道半径 rn
2
电子绕核运动
mv n
rn
1
e
4 0 rn2
由于电子运动角动量满足
所以
得
其中 r1
vn
rn
0h2
me 2
2
nh
mv n rn n
h
2
2mrn
h
2
0
2
me
n r1n
2
4
2
n 1,2,3,
5.29 10 11 m,即为 n 1的轨道
半径(玻尔半径)
Slide 24
(2)原子能级 E n
原子能量 1
En
所以得
En
其中
2
mv n2 (
me 4
1
1
e2
40 rn
E1
)
n 1,2,3
8 02 h 2 n 2 4 n 2
me
E1
13.6eV
(基态能量
2 2
8 0 h
n=1,n>1为激发态)
即原子能量是不连续的分立的—能级
(3)氢原子光谱
h Ei E f
Slide 25
me
4
8 h
2
0
3
(
1
n
2
f
1
n f ni
)
2
ni
与实验结果一致
5.讨论:
(1)氢原子能级公式是正确的
与量子力学的结果相同
实验证实原了中存在分立的能级
Slide 26
弗兰克—赫芝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结果(图I p U 0图)
证实原子中存在分立能级
Ip
o
U 0 (v )
Slide 27
(2)氢原子理论对类氢原子
(一阶电子的原子和离子)适
用
(3)局限性:
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等光谱现象
半径典半量子的凑合
Slide 28
五、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 . 提 出 : “ 整 个 世 纪 以 来 , 在
光 学 上 , 比 起 波 动 的 研 究 方 面
来说,是过于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面,在物
质粒子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
是不是我们把关于‘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
而过分地忽视了波的图象”。
2. 德布罗意假设
“一切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那么实物粒子的波长,(频率)为多少呢,
现用类比方法引出:
Slide 29
波动性
粒子性
( , )
(m, p, E )
光子
E h p h
实物粒子
h
mv
E
h
c
2
E mc , p mv m
2
所以实物粒子波长为
h
h
p mv
E / h
m
h
m0
1 v
2
c
2
(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Slide 30
例 : 小 球 v 10m s
3
其波长为多少?
m 10 10 kg
h
h
1
6.6 10
33
,
m
p mv
若一 粒子 m 6.7 10 27 kg ,v 5.0 106 m s 1
h
1.98 10 14 m
p
一电子经U 100V加速后的波长 (m 9.11 10
因为
1
2
mv 2 eU
v
2eU
m
c
31
kg)
Slide 31
所以
h
p
h
1.2 10
10
m
2emv
讨论:实物粒子波动性在
什么情况下显示
3.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1)戴维孙——革末电子衍射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显示探测器中电流出现明显选择性
结论 : 电子具有波动性
d sin k
h
2emU
sin
kh
1
d
2emU
Slide 32
(2)G.P汤姆孙电子衍射实
验
(3)其它实验粒子(质子,
中子,……等)的衍射现象
4.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光波与物质波对比
光的衍
射现象
波动 : 亮(暗)处波强度大(小)
波振幅的二次方成正比
光子 : 亮(暗)处 : 光子数出现多(少)
光子出现的概率
所以:粒子在某处附近出现的概率与该处
波的强度(振幅的二次方)或正比
Slide 33
德布罗意波统计解释
“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
与粒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成正
比”。
六、不确定关系
1.问题: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如何
研究其运动?用什么物理量来确定其运动?
按以往方法,在质点运动中,我们采用质
点确定的位矢和速度(动量)来研究其运动
状态,对二象性粒子可行吗?
2.不确定关系
Slide 34
设电子沿轴 oy 通过狭缝射
向屏,在屏上形成单缝衍射图
象,如图所示
首先:电子通过狭缝时,如果欲确定其位
置,则其最大位置不确定度为 x b
其次:电子通过狭缝时,其速度(动量)
在沿 x 轴方向分量的不确定度为
p x p sin p
h b
b
(单缝中央明纹半角宽度sin
b
又p
h
)
Slide 35
所以电子通过狭缝,其坐标
和动量都存在各自的不确定范
围,且有xp x h
考虑到一般情况,有 xp x h
该式称为不确定关系,其表明
对微观粒子位置(坐标)的不确定度越小,
则在该坐标方向上动量的不确定度越大。即
动量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结论: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用确定的位
置和确定的动量来描述其运动!
Slide 36
3.讨论
(1)这是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的反映是二象性的必然结果
(2)普朗克常量是一个判据(如同光速c)
h
p
, xp x h
若h 0 ( 在 具 体 某 一 问 题 中 ) ,则
0, xp 0
即可不考虑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可以同时准
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反之不然!
Slide 37
3
m 10设
10 子
k g,
( 3 ) 例 :
弹 v 200 m s 1
,
% p确 定 量 为
其 动p 量0.01不
求其位置的不确定量
解: 因为 p mv 2.0kg m s
p 2.0 10
所以x
h
p
4
6.67 10
2.0 10
1
kg m s
1
34
4
3.3 10
30
m
(足够精确!)
因此,子弹可以用位置和动量来描述其运动!
Slide 38
31
m 9.11一
10 kg
又
例
:
电
1
子
,p
v 200m s
p 0.01%
,其中
计算其位置
28
1
不确定量为多大
解 p mv 1.8 10 kg m s
32
1
p 1.8 10 kg m s
34
所以
h
6.67 10
x
p
1.8 10
32
2
3.7 10 m
x较小,但在微观
在经典(宏观)运动中,
范围运动中,其值远大于原子的线度,因此
其位置不能确定!
Slide 39
结论:
(1)经典物理的局限性和适
用范围
(2)——经典理论,量子理论之间的一个
“判据”
Slide 40
七、量子力学简介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又遵
循不确定关系;因此不能用经
dv
典的方法( r , v 以及F m )
dt
来描述和研究,那么
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如何描述 ?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又怎样 ?
1.波函数: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的物
理量 类比 y ( x, t ) A cos 2 (vt x )
x
i 2 ( vt )
y
Ae
或写成
(实数)
Slide 41
(1)引入:微观粒子具有波
动性,有 E h p h
x
所以
( x, t ) 0 e
i 2 ( vt
i 2
0 e
)
( Et px)
h
(2)波函数物理意义
前述德布意波的统计意义指出
粒子数分布(粒子出现的概率)→粒子的
德布罗意波的强度→波函数的平方
所以:在空间某处波函数的二次方与粒子在该
处出现的概率成正比—波函数的统计意义
Slide 42
(3)几点说明
(a) 波函数本身没有意义,只
有其二次方才有意义(统计意
义)
2
(b) 或 * 称为概率密度,粒子
出现在某点附近处单位体积元中的概率
(c) 归一化条件
由上知,在某点附近体积元 dV
中,粒子出
现的概率为
2
| | dV * dV
则有: | | 2 dV 1
Slide 43
2.薛定谔方程:微观粒子所
遵循的运动方程
不是由基本原理、定律等严
密推导而得,是与波动现象类比而建立起来
的,它正确与否,只能由实验来验证
设质量为 m,动量为 p ,能量为E的自由
粒子,沿 x 轴运动,其波函数为
( x, t ) 0 e
i
2
( Et px)
h
(1)可以得到一维自由粒子含时的薛定谔
方程
h2 2
h
i
(1)
2
2
8 m x
2 t
Slide 44
(2)若粒子在势场 E p中,可得
一维运动粒子在势场
中
Ep
( E E p Ek )
含时薛定谔方程
h
2
h
2
8 m x
2
2
Ep i
(2)
2 t
(3)若微观粒子的仅是坐标函数与时间无关,将
2
式
i
( Et px)
( x, t ) 0 e
写成
( x, t ) 0 e
其中
( x) 0 e
代入式(2)得
h
h
i
i
2
h
2
h
2
8 m
2
px
px
e
i
2
h
Et
( x) (t )
(仍称波函数)
d ( x)
2
dx
2
( E E p ) ( x) 0
Slide 45
或写成
d ( x)
2
dx
2
8 m
2
h
2
( E E p ) ( x) 0
这就是一维运动粒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讨论:
(1)定态是指:势能函数 E p ,系统能量 E ,
粒子的概率密度 , * 均不随时间而改变
(2)方程解得,波函数为 (x) ,则
( x, t ) ( x) (t ) ( x)e
i
2
h
Et
Slide 46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1)微观粒子运动所遵循的
运动规律
(2)写出 E p 的函数式,代入方程解 (x)
(3)波函数连续,单值,有限且归一化—标
准化条件
(4)为使方程解的合理(边界条件,标准
化条件等),自然得到量子条件
Slide 47
例1、一维无限深方势阱问
题(电子在金属中的运动)
已知:Ep0 0 x a
(阱内)
Ep
x a ,或x 0 (阱外 )
求波函数 (x) 及其它
按经典理论:能量可以取任意值
粒子在0 a内各处概率相等
从量子力学来看问题如何呢?
由定态方程知:阱外 0
阱内
d
2
dx
2
8 mE
2
h
2
0
( Ep 0)
o
a
x
Slide 48
令k 8 mE / h
2
2
d
2
2
所以
dx
2
k 0
2
其解为 ( x) A sin kx B cos kx
由边界条件:x 0, (0) 0则B 0,
( x) A sin kx
又由边界条件 x a, (a) 0
(a) A sin ka 0 A不可为零!
所以 sin ka 0 ka n
k
n
a
n 1,2,3 (n 0且为正值 !)
Slide 49
( x) A sin
n
x
a
再由归一化条件确定A
a
0
a
2
* dx dx 1
0
1
2
A a 1
2
A
2
a
即 ( x)
2
a
sin
n
a
x
0 xa
Slide 50
讨论:(1)粒子能量不能
连续取任意值,只能取分立
值——能量量正化
因为 k
8 mE
2
2
h
2
所以
En
h
2
8ma
粒子最小能量不等于零 E1
(2)粒子的概率密度
2
( x) [
2
sin
a
2
a
sin
2
n
a
n
x
a
2
2
x]
E
E
n 1,2,3
2
h
2
8ma
2
(n 4)
(n 3)
(n 2)
(n 1)
Slide 51
图示,粒子在势阱中各处
概率密度分布,可知
在 n 1,2,3,4 时粒子分
布不均匀
n4
4
n3
3
n2
2
n 1
x0
1
x a/2
xa
4
2
3
2
2
2
1
2
Slide 52
(4)对应原理
ⅰ.当n增加大时,粒子分布
逐趋均匀,在 n 时粒子在
势阱中概率各处相同。
ⅱ.势阱中两相邻能级差为
E En 1 En (2n 1)
当n很大时 En
Eh
2
h
2
8ma
2
0
n
这时能量量子化效应不显著,可以认为能
量是连续的
Slide 53
对应原理:当量子数很大时,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结论将
趋于一致;经典力学是量子力
学在高量子数条件下的近似结
果。
例 2 、 一 维 方 势 垒 , 隧 道 效 应
x 0和x a
粒子势能分布 E ( x) 0
p
Epo
0 x a
E p (x )
E p0
Ⅰ
o
Ⅱ
Ⅲ
a
x
Slide 54
写出定态薛定谔方程:
区域Ⅰ
d 1
2
dx
2
2
h
d 2
2
区域Ⅱ
区域Ⅲ
可
这表明
dx
8 mE
8 m( E Epo)
h
d 3
2
2
以
1 0
2
2
dx
2
8 mE
2 0
E p (x )
2
h
1
2
( x),
2
E p0
3 0
2 (解
x)和 3 ( x)
(1)在区域Ⅰ除
入射波外,有反射
波;
Ⅰ Ⅱ
得o
(t )
Ⅲ
a
Ⅱ
Ⅰ
o
x
Ⅲ
a
x
Slide 55
(2)在区域Ⅱ,即使当粒子能
量 E E po 时,波函数 ( x)仍出
现,粒子有一定概率处于Ⅱ区
2
(3)区域Ⅲ中,即使E E po ,仍有波函
数3 ( x) ,表示粒子穿透势垒进入区域Ⅲ——
隧道效应。
(t )
重大意义:隧道
Ⅱ
Ⅰ
Ⅲ
效应→STM(扫描隧
道显微镜)→纳米科
o
a
学,生命科学。
x
Slide 56
八、氢原子的量子理论简介
1.氩原子中电子如何运动,遵
循何种规律?
2
x
2
其中
2
y
2
2
Ep
z
2
8 m
2
h
2
( E Ep) 0
e2
4 o r
2.解方程得到的重要结论
(1)能量量子化——能量量子数(主量子数)
En
1
me
4
n 8 h
2
2
o
2
(主量子数)
n 1,2,
Slide 57
*其结果与波尔理论一致,
但不是人为假设,而是必然的
结论!En 1 13.6eV
n
2
(n 1基态,
n 1,
激发态 )
(2)角动量量子化——角量子数
L
l (l 1)
h
2
l 0,1,2, (n 1)
*与波尔理论比较:L n
(角量子数有n个)
h
2
不需要人为假设
l 0 , 且取n 1个值
Slide 58
(3)空间量子化和磁量子数
(角动量在z轴分量量子化,
在空间取向)
L
Lz ml
h
2
ml 0,1,2 l
(磁量子数,有个 (2l 1) )
即表示:即使角动量量值相同,由于角动
量是一个矢量,其在空间可以有不同的取向,
且取向是量子化的。
Slide 59
例:l 1,则
L
l (l 1)
h
2
2
h
2
L 矢量在空间取
由上可知,其
向有三种可能,即:
l 1时,
得
m 0,
Lz 0,
如图所示
1和 1
h
h
Lz
和Lz
2
2
Slide 60
结论:氢原子中电子的
(稳定)状态,可以用一组量
子数 (n, l , ml ) 来描述
讨论:
(1)氢原子中电子的概率分布
在量子力学中没有轨道概念,代之的是
空间概率分布。解得的电子波函数,对应一
组量子数,可确定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的
概率密度。
如n=1(基态)
l 0,电子出现在ro 0.529 10
附近的概率最大,与波尔理论一致。
10
m处
Slide 61
(2)量子力学中无“轨道”
的概念,但保留这一名词。
核 外 电 子 的 概 率 分 布 ——
“电子云”。
九、电子自旋,原子中电子壳层结构
1.电子自旋,自旋磁量子数(第四个量子数)
经典图像:电子作绕核运动外,还绕自身
轴旋转(微观粒子的共同属性)
电子自旋角动量的量子化 S
S
1
2
S ( S 1)
h
2
,自旋角动量量子数(自旋量子数)
Slide 62
则 S
3 h
4 2
电 子 自 旋 角 动 量 是 个 矢 量 ,
其在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即其在特定方向
(oz轴)上分量也是量子化的
S z mS
ms
1
z
h
2
1 h
3 h
2 2
4 2
,自旋角动
2
量磁量子数,自旋磁
量子数
o
1 h
3 h
2 2
4 2
Slide 63
*小结:
至此: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由一组四个量子数所确定:
n, l , ml , 和mS 所确定
主量子数
角量子数
磁量子数
n(能量)n 1,2,3n(n个)
l (角动量)l 0,1,2,(n 1)(n个)
m(角动量取向)
l
m 0,1,2, l (2l 1个)
自旋磁量子数 m(自旋角动量取向)
S
mS
1
2
,
1
2
(2个)
Slide 64
2.原子中电子壳层结构
多电子原子中有两个以上电
子;电子分布是分层次的——
电子壳层
主壳层
分壳层
n 1,
K
2, 3,
L M
4
N
l 0, 1, 2, 3
s p d
f
3.电子分布遵循的两个原理
(1)泡利不相容原理
Slide 65
在每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
全相同的量子态。
任何两个电子,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一
组(四个)量子数。
(2)能量最小原理
原子处于正常状态时,其每个电子趋向占
有最低的能级。
电子先占有最低能级直至占满为止
Slide 66
例1、 在主壳层n=3中可占有
的最多电子数
1
2
(l 0 me 0 m S )
3S
2
n3
1
6
(l 1 me 1,0,1 m S )
3 p
(共18个)
2
1
10
3d
(l 2 me 2,1,0,1,2 m S )
2
可得:一般情况下,n给定,其能级n的量
子态数为 2n 2
Slide 67
例2、n 3,
数为多少?
mS
1
的量子态
2
共有9个
若 n 3, l 3有多少量子态数
零!
因为 n 3,
l 0, 1,
2 !
Slide 68
例3 、 对应 n 4 氢原子
的最大角动量值为多少?
由 L l (l 1)
l 0, 1,
所以 l 3时,
h
2
2,
知
3
L最大 ( 12
h
2
)
此时角动量在空间取向如何?(与 oz 轴夹角)
因为 L 12
h
2
Slide 69
若取 Lz 最大,
则
L
即Lz 3
h
2
ml 3
与oz 轴夹角(图示)
cos
Lz
L
3
h
3
2
h
2
12
2
30
仿此可求出
z
Lz
o
L 的空间各种取向
十、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o
L
第十九章
量子物理
Slide 2
•对微观粒子领域的研究
(1)微观粒子运动有着与
宏观物体运动不同属性和规
律。
(2)经典的物理理论遇到困难
和挑战。
(3)建立描写微观世界物质基本运动规
律的理论——量子论(量子力学)。
Slide 3
* 学习建议
(1)实验现象→经典理论的
困难→新的理论(假设)
(2)不同于经典物理的全新思维和方法,
领悟微观粒子的属性
一、热辐射
1.现象:任何温度下,由于原子,分子运动
而电磁辐射能量的现象。
2.热辐射的研究:
(1)热辐射与温度波长等有关( , T )
Slide 4
(2)热辐射的两个物理量
单色辐出度(T , d):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单位波
长范围内所辐射的电磁能量:
M (T ) M (T ) ( d )
辐出度(T):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辐射的各
种波长电磁能量总和M (T ),有M (T ) M λ (T )d
0
3.研究(绝对)黑体辐射的重要性
吸收一切外来电磁辐射
黑体模型
开有小孔的空腔上小孔口表面
Slide 5
4.黑体辐射的研究
装置(图示)
实验结果
黑体辐射定律
(1)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
M (T )
0
M (T )d T
8
2
5.67 10 W m K
4
4
黑体的辐出度与黑体的热力学温度四次
方成正比。
Slide 6
(2)维恩位移定律
mT b
b 2.898 10
3
mk
当黑体温度升高时,与单色辐出度峰值
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以上两个定律,虽然用经典理论导出,
然而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与结果相符
例:实验测得太阳 m 490 nm,若把太阳
作为黑体,试估计(1)太阳表面温度;(2)
太阳每单位表面上所发射的功率
Slide 7
解: (1)由 mT b
得
T
b
m
,
5.90 10 3 K
(2)由 M T 4 得 M 即为单位面积上发射功
率 M 6.87 10 7 W m 2
经典理论的困难
M (T )
瑞利—金斯公式(经
典电磁理论和经典
2c
统计理论)
M 4 kT
当 ( ),出现“紫外
灾难” 0, M (T )
o
Slide 8
5.普朗克量子假设
辐射黑体的分子、原子运
动,可看作谐振子,它发射和
吸收辐射能量是某些分立状态,是最小能量
的整数倍,即
h , 2h nh ,
nh
n 1,2,能量量子数 , h 6.63 10
M (T )
34
n
2
o
J s
Slide 9
讨论:(1)理论结果
M (T )d
2hc
5
2
d
hc
e kT 1
与实验结果相符——假设的正确
(2)“量子”的概念
量子(化):微观世界的一个特殊概念,
按某种规律取分立值的物理量
如:电荷量子(化)
ne
e 1.60 10
-19
C n 1,2,
能量量子(化)
34
nh h 6.63 10 J s
n 1,2,
Slide 10
(3)普朗克假设的重大意义
① 与经典理论有本质的不同
(连续—分立能级)
② 微观世界运动有着不同的属性和规律
(1900年12月14日——量子论的诞生)
例:质量 m=0.3kg 物体,悬挂于k 30 N m 1的
弹簧上,若振幅 A 0.1m ,由于有摩擦等耗
散能量求(1)能量减少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
的(2)计算该弹簧振子最初的量子数 n ?
解:该振子频率
1
k
2
m
0.5Hz
Slide 11
又,最初能量为
E
1
kA 1.5 10
2
2
J
2
( 1 ) 若 系 统 能 量 是 量 子 化 ,
其能量减少是以 h最小单元减少,其占
有
无法测量和辨别出
h
32
2.2 10
其不连续性!即仍可
1
E
2
kA
视为能量连续减 少。
2
E
30
n
45
10
(2)量子数
在0 1.5 10
2
J 能量范围内,可视能量是连续的,
不显示“分立”,也就是不必考虑其不连续性!
Slide 12
二、光电效应:光照射下,
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光电子)
的现象
1.实验规律
(1)截止频率:对某一种金属只有当入射光
频率大于某一频率时,电子才能从金属表面
逸出(红限)
(2)遏止电势差:与入射频率具有线性关系
9
(3)光电效应“瞬时性”:(驰豫时10 s
间
)
Slide 13
2.经典理论的困难,(光的
波动理论)
“电子受光照作受迫振动,
吸收能量后逸出表面”,无法
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3.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想
光束可以看成由微粒(光子)构成的粒
子流(光量子),在真空中以 c 运动,频率
为 的光子能量为 h
1
2
由此得爱因斯坦方程 h mv W
2
1
式 W中为逸出功, mv 2为电子从表面上逸出时初动能
2
Slide 14
讨论:
(1)方程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2)光子假说和方程可以解释
光电效应的规律
4.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具有波
粒二象性
(2)讨论光的传播时——波动性
讨论光与微观粒子相互作用时——粒子性
Slide 15
(3)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
个侧面,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
性,在某些情况下突出显示某
一个侧面
作为粒子,有 m,v,(p mv)
和能量 E
由相对论知 E 2 p 2 c 2 m0 c 2
对于光 m0 0 ,则有
作为波有: , c
p E/c
或
所以两者关系为 E h,p h
p mc
Slide 16
* 普朗克常量把光的波动性
(和粒子性
, )
( E , p)
联系起来了!
三、康普顿效应
1.在 X 射线散射中除了有原波长射线外,
还有比原波长较长的射线,这种波长改变的
散射,称为康普顿效应。
2.实验及其结果
除 0外, 0
与散射角有关
3.经典理论的困难
经典电磁波理论→受迫振动→频率(波长)相同
Slide 17
4.光子学说的解释(定性):入
射光 ( 0 ) 的光子能量为E0 h0动
h
量为
与自由电子相
p0
e0
0
碰撞后的能量为 E h h0,则 0
定量
(能量) (动量)
碰撞前
h
h 0
光子(0 ) h 0 , e0 (p
e0)
0
c
h
电子
2
m0 c , 0
h
e0
0
碰撞后
光子
电子
h,
2
mc ,
h
e
mv
e
mv
(反冲电子)
Slide 18
所以由能量守恒得
h0 m0 c h mc
2
动量守恒
h
h
e0 e mv
0
解得: 0
其中
讨论:
2
h
h
(1 cos )
m0 c
2.43 10
2h
sin
m0 c
12
2
2
m
m0 c
(1)解释散射现象(2)改变量
很小,只有对入射光的波长
很 0
小(短波)情况下才能观察到
(3)与散射物质有关
h
e
h
e0
0
mv
Slide 19
例 : 波 长 为0 0.2 10
的
X
射线,其散射角 2 ,求(1)
波长改变 ;(2)反冲电子
能量 (3)反冲电子动量
2h
2
12
解:
(1)
sin
2.43 10 m
m0 c
10
m
2
0 0.224 10
10
m
h
e0
0
(2)反冲电子能量 E
由能量守恒:
E h 0 h
10.6 10
19
hc
0
hc
h
e
hc
0
J 6.7 10 eV
3
p mv
( 0 )
Slide 20
(3)反冲动量
由动量守恒(图示)
h
0
h
p cos
h
e
p sin
h
e0
1
p
h
2
2
2
0
2
2
4.4 10 kg m s
cos 0.752
0
2
1
41 12
p mv
Slide 21
四、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氢原子光谱:线光谱,不
是连续光谱
2.实验规律
356 .46
n
2
(nm)
n 2
1
1
1
R( 2 2 )
2
n
2
2
n 3,4,5,
(巴末耳)
n 3,4,5
(里得伯)
R 1.097 10 m
7
1
3.经典理论的困难
氢原子结构的稳定性(不稳定)
氢原子光谱线(连续光谱)
Slide 22
4.玻尔氢原子理论的假设
(1)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
但不辐射电磁波,处于稳定状
态,且有一定能量(定态假设)
(2)电子绕核运动轨道,在下述条件下稳定,
即电子角动量满足
L mvr n
h
2
n 1,2 主量子数
(量子化条件)
(3)电子从定态 ( E i ) 跃迁到定态
发射光子 h Ei E f
E f Ei
(电子处在一系统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时,
Slide 23
三条假设的应用
(1)电子轨道半径 rn
2
电子绕核运动
mv n
rn
1
e
4 0 rn2
由于电子运动角动量满足
所以
得
其中 r1
vn
rn
0h2
me 2
2
nh
mv n rn n
h
2
2mrn
h
2
0
2
me
n r1n
2
4
2
n 1,2,3,
5.29 10 11 m,即为 n 1的轨道
半径(玻尔半径)
Slide 24
(2)原子能级 E n
原子能量 1
En
所以得
En
其中
2
mv n2 (
me 4
1
1
e2
40 rn
E1
)
n 1,2,3
8 02 h 2 n 2 4 n 2
me
E1
13.6eV
(基态能量
2 2
8 0 h
n=1,n>1为激发态)
即原子能量是不连续的分立的—能级
(3)氢原子光谱
h Ei E f
Slide 25
me
4
8 h
2
0
3
(
1
n
2
f
1
n f ni
)
2
ni
与实验结果一致
5.讨论:
(1)氢原子能级公式是正确的
与量子力学的结果相同
实验证实原了中存在分立的能级
Slide 26
弗兰克—赫芝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结果(图I p U 0图)
证实原子中存在分立能级
Ip
o
U 0 (v )
Slide 27
(2)氢原子理论对类氢原子
(一阶电子的原子和离子)适
用
(3)局限性:
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等光谱现象
半径典半量子的凑合
Slide 28
五、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 . 提 出 : “ 整 个 世 纪 以 来 , 在
光 学 上 , 比 起 波 动 的 研 究 方 面
来说,是过于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面,在物
质粒子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
是不是我们把关于‘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
而过分地忽视了波的图象”。
2. 德布罗意假设
“一切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那么实物粒子的波长,(频率)为多少呢,
现用类比方法引出:
Slide 29
波动性
粒子性
( , )
(m, p, E )
光子
E h p h
实物粒子
h
mv
E
h
c
2
E mc , p mv m
2
所以实物粒子波长为
h
h
p mv
E / h
m
h
m0
1 v
2
c
2
(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Slide 30
例 : 小 球 v 10m s
3
其波长为多少?
m 10 10 kg
h
h
1
6.6 10
33
,
m
p mv
若一 粒子 m 6.7 10 27 kg ,v 5.0 106 m s 1
h
1.98 10 14 m
p
一电子经U 100V加速后的波长 (m 9.11 10
因为
1
2
mv 2 eU
v
2eU
m
c
31
kg)
Slide 31
所以
h
p
h
1.2 10
10
m
2emv
讨论:实物粒子波动性在
什么情况下显示
3.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1)戴维孙——革末电子衍射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显示探测器中电流出现明显选择性
结论 : 电子具有波动性
d sin k
h
2emU
sin
kh
1
d
2emU
Slide 32
(2)G.P汤姆孙电子衍射实
验
(3)其它实验粒子(质子,
中子,……等)的衍射现象
4.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光波与物质波对比
光的衍
射现象
波动 : 亮(暗)处波强度大(小)
波振幅的二次方成正比
光子 : 亮(暗)处 : 光子数出现多(少)
光子出现的概率
所以:粒子在某处附近出现的概率与该处
波的强度(振幅的二次方)或正比
Slide 33
德布罗意波统计解释
“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
与粒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成正
比”。
六、不确定关系
1.问题: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如何
研究其运动?用什么物理量来确定其运动?
按以往方法,在质点运动中,我们采用质
点确定的位矢和速度(动量)来研究其运动
状态,对二象性粒子可行吗?
2.不确定关系
Slide 34
设电子沿轴 oy 通过狭缝射
向屏,在屏上形成单缝衍射图
象,如图所示
首先:电子通过狭缝时,如果欲确定其位
置,则其最大位置不确定度为 x b
其次:电子通过狭缝时,其速度(动量)
在沿 x 轴方向分量的不确定度为
p x p sin p
h b
b
(单缝中央明纹半角宽度sin
b
又p
h
)
Slide 35
所以电子通过狭缝,其坐标
和动量都存在各自的不确定范
围,且有xp x h
考虑到一般情况,有 xp x h
该式称为不确定关系,其表明
对微观粒子位置(坐标)的不确定度越小,
则在该坐标方向上动量的不确定度越大。即
动量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结论: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用确定的位
置和确定的动量来描述其运动!
Slide 36
3.讨论
(1)这是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的反映是二象性的必然结果
(2)普朗克常量是一个判据(如同光速c)
h
p
, xp x h
若h 0 ( 在 具 体 某 一 问 题 中 ) ,则
0, xp 0
即可不考虑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可以同时准
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反之不然!
Slide 37
3
m 10设
10 子
k g,
( 3 ) 例 :
弹 v 200 m s 1
,
% p确 定 量 为
其 动p 量0.01不
求其位置的不确定量
解: 因为 p mv 2.0kg m s
p 2.0 10
所以x
h
p
4
6.67 10
2.0 10
1
kg m s
1
34
4
3.3 10
30
m
(足够精确!)
因此,子弹可以用位置和动量来描述其运动!
Slide 38
31
m 9.11一
10 kg
又
例
:
电
1
子
,p
v 200m s
p 0.01%
,其中
计算其位置
28
1
不确定量为多大
解 p mv 1.8 10 kg m s
32
1
p 1.8 10 kg m s
34
所以
h
6.67 10
x
p
1.8 10
32
2
3.7 10 m
x较小,但在微观
在经典(宏观)运动中,
范围运动中,其值远大于原子的线度,因此
其位置不能确定!
Slide 39
结论:
(1)经典物理的局限性和适
用范围
(2)——经典理论,量子理论之间的一个
“判据”
Slide 40
七、量子力学简介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又遵
循不确定关系;因此不能用经
dv
典的方法( r , v 以及F m )
dt
来描述和研究,那么
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如何描述 ?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又怎样 ?
1.波函数: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的物
理量 类比 y ( x, t ) A cos 2 (vt x )
x
i 2 ( vt )
y
Ae
或写成
(实数)
Slide 41
(1)引入:微观粒子具有波
动性,有 E h p h
x
所以
( x, t ) 0 e
i 2 ( vt
i 2
0 e
)
( Et px)
h
(2)波函数物理意义
前述德布意波的统计意义指出
粒子数分布(粒子出现的概率)→粒子的
德布罗意波的强度→波函数的平方
所以:在空间某处波函数的二次方与粒子在该
处出现的概率成正比—波函数的统计意义
Slide 42
(3)几点说明
(a) 波函数本身没有意义,只
有其二次方才有意义(统计意
义)
2
(b) 或 * 称为概率密度,粒子
出现在某点附近处单位体积元中的概率
(c) 归一化条件
由上知,在某点附近体积元 dV
中,粒子出
现的概率为
2
| | dV * dV
则有: | | 2 dV 1
Slide 43
2.薛定谔方程:微观粒子所
遵循的运动方程
不是由基本原理、定律等严
密推导而得,是与波动现象类比而建立起来
的,它正确与否,只能由实验来验证
设质量为 m,动量为 p ,能量为E的自由
粒子,沿 x 轴运动,其波函数为
( x, t ) 0 e
i
2
( Et px)
h
(1)可以得到一维自由粒子含时的薛定谔
方程
h2 2
h
i
(1)
2
2
8 m x
2 t
Slide 44
(2)若粒子在势场 E p中,可得
一维运动粒子在势场
中
Ep
( E E p Ek )
含时薛定谔方程
h
2
h
2
8 m x
2
2
Ep i
(2)
2 t
(3)若微观粒子的仅是坐标函数与时间无关,将
2
式
i
( Et px)
( x, t ) 0 e
写成
( x, t ) 0 e
其中
( x) 0 e
代入式(2)得
h
h
i
i
2
h
2
h
2
8 m
2
px
px
e
i
2
h
Et
( x) (t )
(仍称波函数)
d ( x)
2
dx
2
( E E p ) ( x) 0
Slide 45
或写成
d ( x)
2
dx
2
8 m
2
h
2
( E E p ) ( x) 0
这就是一维运动粒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讨论:
(1)定态是指:势能函数 E p ,系统能量 E ,
粒子的概率密度 , * 均不随时间而改变
(2)方程解得,波函数为 (x) ,则
( x, t ) ( x) (t ) ( x)e
i
2
h
Et
Slide 46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1)微观粒子运动所遵循的
运动规律
(2)写出 E p 的函数式,代入方程解 (x)
(3)波函数连续,单值,有限且归一化—标
准化条件
(4)为使方程解的合理(边界条件,标准
化条件等),自然得到量子条件
Slide 47
例1、一维无限深方势阱问
题(电子在金属中的运动)
已知:Ep0 0 x a
(阱内)
Ep
x a ,或x 0 (阱外 )
求波函数 (x) 及其它
按经典理论:能量可以取任意值
粒子在0 a内各处概率相等
从量子力学来看问题如何呢?
由定态方程知:阱外 0
阱内
d
2
dx
2
8 mE
2
h
2
0
( Ep 0)
o
a
x
Slide 48
令k 8 mE / h
2
2
d
2
2
所以
dx
2
k 0
2
其解为 ( x) A sin kx B cos kx
由边界条件:x 0, (0) 0则B 0,
( x) A sin kx
又由边界条件 x a, (a) 0
(a) A sin ka 0 A不可为零!
所以 sin ka 0 ka n
k
n
a
n 1,2,3 (n 0且为正值 !)
Slide 49
( x) A sin
n
x
a
再由归一化条件确定A
a
0
a
2
* dx dx 1
0
1
2
A a 1
2
A
2
a
即 ( x)
2
a
sin
n
a
x
0 xa
Slide 50
讨论:(1)粒子能量不能
连续取任意值,只能取分立
值——能量量正化
因为 k
8 mE
2
2
h
2
所以
En
h
2
8ma
粒子最小能量不等于零 E1
(2)粒子的概率密度
2
( x) [
2
sin
a
2
a
sin
2
n
a
n
x
a
2
2
x]
E
E
n 1,2,3
2
h
2
8ma
2
(n 4)
(n 3)
(n 2)
(n 1)
Slide 51
图示,粒子在势阱中各处
概率密度分布,可知
在 n 1,2,3,4 时粒子分
布不均匀
n4
4
n3
3
n2
2
n 1
x0
1
x a/2
xa
4
2
3
2
2
2
1
2
Slide 52
(4)对应原理
ⅰ.当n增加大时,粒子分布
逐趋均匀,在 n 时粒子在
势阱中概率各处相同。
ⅱ.势阱中两相邻能级差为
E En 1 En (2n 1)
当n很大时 En
Eh
2
h
2
8ma
2
0
n
这时能量量子化效应不显著,可以认为能
量是连续的
Slide 53
对应原理:当量子数很大时,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结论将
趋于一致;经典力学是量子力
学在高量子数条件下的近似结
果。
例 2 、 一 维 方 势 垒 , 隧 道 效 应
x 0和x a
粒子势能分布 E ( x) 0
p
Epo
0 x a
E p (x )
E p0
Ⅰ
o
Ⅱ
Ⅲ
a
x
Slide 54
写出定态薛定谔方程:
区域Ⅰ
d 1
2
dx
2
2
h
d 2
2
区域Ⅱ
区域Ⅲ
可
这表明
dx
8 mE
8 m( E Epo)
h
d 3
2
2
以
1 0
2
2
dx
2
8 mE
2 0
E p (x )
2
h
1
2
( x),
2
E p0
3 0
2 (解
x)和 3 ( x)
(1)在区域Ⅰ除
入射波外,有反射
波;
Ⅰ Ⅱ
得o
(t )
Ⅲ
a
Ⅱ
Ⅰ
o
x
Ⅲ
a
x
Slide 55
(2)在区域Ⅱ,即使当粒子能
量 E E po 时,波函数 ( x)仍出
现,粒子有一定概率处于Ⅱ区
2
(3)区域Ⅲ中,即使E E po ,仍有波函
数3 ( x) ,表示粒子穿透势垒进入区域Ⅲ——
隧道效应。
(t )
重大意义:隧道
Ⅱ
Ⅰ
Ⅲ
效应→STM(扫描隧
道显微镜)→纳米科
o
a
学,生命科学。
x
Slide 56
八、氢原子的量子理论简介
1.氩原子中电子如何运动,遵
循何种规律?
2
x
2
其中
2
y
2
2
Ep
z
2
8 m
2
h
2
( E Ep) 0
e2
4 o r
2.解方程得到的重要结论
(1)能量量子化——能量量子数(主量子数)
En
1
me
4
n 8 h
2
2
o
2
(主量子数)
n 1,2,
Slide 57
*其结果与波尔理论一致,
但不是人为假设,而是必然的
结论!En 1 13.6eV
n
2
(n 1基态,
n 1,
激发态 )
(2)角动量量子化——角量子数
L
l (l 1)
h
2
l 0,1,2, (n 1)
*与波尔理论比较:L n
(角量子数有n个)
h
2
不需要人为假设
l 0 , 且取n 1个值
Slide 58
(3)空间量子化和磁量子数
(角动量在z轴分量量子化,
在空间取向)
L
Lz ml
h
2
ml 0,1,2 l
(磁量子数,有个 (2l 1) )
即表示:即使角动量量值相同,由于角动
量是一个矢量,其在空间可以有不同的取向,
且取向是量子化的。
Slide 59
例:l 1,则
L
l (l 1)
h
2
2
h
2
L 矢量在空间取
由上可知,其
向有三种可能,即:
l 1时,
得
m 0,
Lz 0,
如图所示
1和 1
h
h
Lz
和Lz
2
2
Slide 60
结论:氢原子中电子的
(稳定)状态,可以用一组量
子数 (n, l , ml ) 来描述
讨论:
(1)氢原子中电子的概率分布
在量子力学中没有轨道概念,代之的是
空间概率分布。解得的电子波函数,对应一
组量子数,可确定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的
概率密度。
如n=1(基态)
l 0,电子出现在ro 0.529 10
附近的概率最大,与波尔理论一致。
10
m处
Slide 61
(2)量子力学中无“轨道”
的概念,但保留这一名词。
核 外 电 子 的 概 率 分 布 ——
“电子云”。
九、电子自旋,原子中电子壳层结构
1.电子自旋,自旋磁量子数(第四个量子数)
经典图像:电子作绕核运动外,还绕自身
轴旋转(微观粒子的共同属性)
电子自旋角动量的量子化 S
S
1
2
S ( S 1)
h
2
,自旋角动量量子数(自旋量子数)
Slide 62
则 S
3 h
4 2
电 子 自 旋 角 动 量 是 个 矢 量 ,
其在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即其在特定方向
(oz轴)上分量也是量子化的
S z mS
ms
1
z
h
2
1 h
3 h
2 2
4 2
,自旋角动
2
量磁量子数,自旋磁
量子数
o
1 h
3 h
2 2
4 2
Slide 63
*小结:
至此: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由一组四个量子数所确定:
n, l , ml , 和mS 所确定
主量子数
角量子数
磁量子数
n(能量)n 1,2,3n(n个)
l (角动量)l 0,1,2,(n 1)(n个)
m(角动量取向)
l
m 0,1,2, l (2l 1个)
自旋磁量子数 m(自旋角动量取向)
S
mS
1
2
,
1
2
(2个)
Slide 64
2.原子中电子壳层结构
多电子原子中有两个以上电
子;电子分布是分层次的——
电子壳层
主壳层
分壳层
n 1,
K
2, 3,
L M
4
N
l 0, 1, 2, 3
s p d
f
3.电子分布遵循的两个原理
(1)泡利不相容原理
Slide 65
在每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
全相同的量子态。
任何两个电子,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一
组(四个)量子数。
(2)能量最小原理
原子处于正常状态时,其每个电子趋向占
有最低的能级。
电子先占有最低能级直至占满为止
Slide 66
例1、 在主壳层n=3中可占有
的最多电子数
1
2
(l 0 me 0 m S )
3S
2
n3
1
6
(l 1 me 1,0,1 m S )
3 p
(共18个)
2
1
10
3d
(l 2 me 2,1,0,1,2 m S )
2
可得:一般情况下,n给定,其能级n的量
子态数为 2n 2
Slide 67
例2、n 3,
数为多少?
mS
1
的量子态
2
共有9个
若 n 3, l 3有多少量子态数
零!
因为 n 3,
l 0, 1,
2 !
Slide 68
例3 、 对应 n 4 氢原子
的最大角动量值为多少?
由 L l (l 1)
l 0, 1,
所以 l 3时,
h
2
2,
知
3
L最大 ( 12
h
2
)
此时角动量在空间取向如何?(与 oz 轴夹角)
因为 L 12
h
2
Slide 69
若取 Lz 最大,
则
L
即Lz 3
h
2
ml 3
与oz 轴夹角(图示)
cos
Lz
L
3
h
3
2
h
2
12
2
30
仿此可求出
z
Lz
o
L 的空间各种取向
十、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