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4 d h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Download ReportTranscript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4 d h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Slide 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1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2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3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4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5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6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7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5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6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7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8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89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0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1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2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3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
Slide 94
大学物理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物 理 实 验 中 心
2007年9月
wlsys@whut.edu.cn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主要内容
绪论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绪 论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室规则
本学期内容安排
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意义
物理实验课的任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
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
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
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养 >>
为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适应
社会的需要.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预习
课堂操作
撰写报告
1.预习
阅读教材、资料,看懂实验原理、清楚内容
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上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
括:目的、原理、内容、注意事项;要求简明
书面回答预习思考题
另备纸张绘制好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不能
直接记入实验报告)
2.课堂操作
看规则、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熟悉仪器及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
认真测量,正确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仪器发生异常、故障速请教老师
数据须经老师审查签字(未经老师签字,没有成绩)
归整仪器,保持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不良,扣5-10分)
进实验室,老师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没有预习者,取消本次实验!
3.撰写报告
完成数据列表及填写
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实验结论
小结或回答问题讨论(有独到见解,加5-10分)
4.实验室规则
1.
必须带教材、预习报告.
2.
无故缺课、伪造数据、抄袭实验报告,无成绩
3.因病、因公等缺课,凭学工办批的事假条,方可补
做。
4.遵守纪律,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并轮流值班打扫实验室
卫生(班长负责每次指定4位同学)
4.实验室规则
5.
实验报告必须附上经老师审查签字的原始数据
6.
课代表于实验后第三天收齐报告,送交实验室
实验报告柜中(实验报告可按实验项目拆分)
7.
所有实验报告,本学期评估期间暂不下发学生,
物理实验室存档。
5.本学期内容安排
实验课表见 http://202.114.87.247
如何看懂课表?
遇实习冲突的实验,由学委主动和任课
教师商定补做时间,其他实验日程不变
重要通知
每个同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网(202.114.87.247)的选课系统中,
可查询本学期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密码
即学号)。
教材变动很大,不要用旧教材,到教材中心购07年出版(06年9
月出版亦可)的《大学物理实验》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要求人手一册,08年春季还要上。
本学期10月25号教学评估,专家会抽查学生做实验,检查实验报
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好物理实验课。本学期实验课19周20周考试。
16周-18周,可通过物理实验中心选课系统自选实验室提供的实验
项目,记入使用成绩.(到时看实验中心网站详情)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的估计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1.1 测量与误差
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的评定
什么是测量?
测量是把被测量与选作计量单位的同类
量比较,并确定其倍数的过程。
1.1.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
直接测量
可直接从测量仪器(或量具)上读出待测量的值
0
2
3
4
5
6
7
8
9
>>
2.
间接测量
由直接测量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用已知的函数关系
经过运算才能得到待测量的量值。
如:测元柱体的体积
d
h
V
1
4
d h
2
3.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
的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
没理由说哪一次测量更准确
1.1.2 测量误差及表示方法
由于测量
方法、测量仪
器、测量环境、
测量者的观察
力以及种种因
素的局限,使
测量结果都可
能含有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是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的差值。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
实际测量中有时采用已修正过的被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来代替真值,称为约定真值。
1.1.3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定义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减被
测量的真值
来源
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不完善,环境条件偏离预计情况以及实
验者的不良习惯。
特点
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处理
应尽可能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修正。
2 随机误差
定义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来源
偶然因素的微小随机性波动:温度、电源电压等
特点
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常为正态分布
处理
计算标准偏差来估算测量的准确程度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大量的实验发现,重复测量次数趋近无穷多时,测量
误差δ趋近如下分布,f (δ)表示误差δ出现的几率。
特点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
数较多;
f (x)
1
2
-
e
(x - )
2
很大的误差通常不出现;
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
2
2
零;若无系统误差,测量的
0
δ
平均值趋于真值。
测量次数较少时将偏离正态分布,增加测量次数,可
以减少测量误差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设对物理量X进行大量无系统误差的重复测量,测量值
xi(i=1,2,…)满足正态分布,则
平均值 等于真值 X
lim
n
1
n
x
n
i
X0
i 1
测量的随机误差
i xi
测量的标准偏差
0
lim
n
i2
n
测量误差的分布函数
f ( )
1
2
e
2
2
2
正态分布的意义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
的概率P = 68.3%;
在区间
x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f ( x)
f ( x)
X0
(a)
x
X0
(b)
x
1.2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
确定的程度
是通过“量值范围”和“置信概率”来
表达
是对被测量真值可能取值范围的评定。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误差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是一
个确定的值;不确定度表明测量值的分
散性,表示一个区间。
由于真值是不知道的,测量误差只是理
想的概念;不确定度则可以根据实验、
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定量确定。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的
不同。有些情况下只需进行A类或B类评定,更多情况下要综合
A、B两类评定的结果。
1.2.1.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被测量X 进行了n 次测量,
测得n个结果 x(
i i = 1,2,… n),
被测量X真值的最佳估计值是取n次独立测量值
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x
n
i
i 1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每一个独立测量值不一定
相同,它与平均值之间存在着残差:
(i) xi x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实验标准偏差为:
xi
s ( xSi )
n
(x
i
x)
i 1
n 1
标准差的计算与 xi 的分布无关。
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s ( xX)
S
s ( xi )
( xi x)
n
2
i 1
n( n 1)
就是测量结果 x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小结:
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2
1.2.1.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往的检测数据,有关的技术资料,说明书等。
如:钢卷尺说明书上给出,在量程1m内其最大误差为0.5mm;
在量程1~2m内其最大误差为1.0mm。
2.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的误差极限值
如:电子秒表的仪器误差限2.5×10-5秒。但是,由于实验者在
计时开始和计时结束时都会有0.1~0.2秒左右的误差,所以估
计时间的测量误差限为0.2秒。
不确定度的B类估算
已知信息表明被测量之测量值分散区间的半宽为Δ,
a Δ 区间的概率为100%。通过对其
xi a
且落在
Δ x至
i
分布的估计可得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B
k
i
包含因子ki取决于测量值的分布规律
(包含因子ki 也可表示为置信系数C)
)
常用分布与ki、 u( x的关系
i
分布类别
P/%
ki
u ( xi )
矩形
100
3
a
正态
99.73
3
三角
100
6
梯形β= 0.71
100
2
3
a 3
a
a 2
6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形
(均匀)分布。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
差极限值 。
u( xi ) ( xi )
小结:B类标准不确定度u为:
u
B
3
3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U=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U 0.05
u (m
u)Bk 3 3 0.029 mg
1.2.1.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若测量结果含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a 1, u a 2 ,
非统计不确定度分量:u b1, u b 2 ,
且它们互相独立,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为:
m
u
u
i 1
2
ai
n
u
i 1
2
bi
m,n分别表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个数
如果m=n=1时,则
u
2
2
ua ub
教学实验中,A类不确定度只有一个分量
n
u
A
s ( xX)
S
s ( xi )
n
( xi x)
i 1
n( n 1)
(测量次数n≥6时)
2
B类不确定度有多个分量
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
u
b1
仪
3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Δ
u
b2
3
B类不确定度
u
B
u
2
b1
2
u b2
例1.2.2 用1米钢卷尺测量金属丝长
度时,除卷尺的仪器误差外,还有测
量时因卷尺不能准确地对准金属丝两
端产生的误差,则计算B类标准不确
定度:
因示值误差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b1
仪
3
0 .5 /
3 0 . 29 mm
因不能准确对准金属丝相应的不确定度是:
u
故
b2
u
B
3
u
2
b1
2/
2
3 1 . 2 mm
u b 2 1 . 2 mm
1.2.2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的评定
将合成不确定度 u c ( y )乘以一个包含因子k(或记为C)(也
称为置信因子),即得扩展不确定度:
U kuc ( y)
一般来说,实验测量值y落在区间 y u c ( y) 至 y u c ( y)
的概率大约只有68%。
扩展置信区间,可以提高置信概率。
k的取值有两种:
1.不需要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k值可取2~3。 k值取2,
则 U 2u c ( y) 的置信概率约为95%, k值取3, U 3uc ( y )
的置信概率约为99%。
在物理实验中,扩展不确定度按此方法评定。
在实验报告中,简化起见, k值统一取2.
2.需要较准确给出置信概率时,确定k值,需要先算出有
效自由度,在实验教学中暂不作要求.
1.2.3测量结果的表示
X x U (单位)
(有明显系统误差时,先对测量值修正)
意义:真值以一定的概率(≥95%)落在
( X U , X U )区间之内。
其中,U=2*u ,k=2, u为合成不确定
度,一般,置信概率大约只有68%。
测量结果的常用形式:
R=(2.45±0.03) m,
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①
计算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②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1-2-4)式
③
估计B类不确定度 ub
④
合成不确定度 uc
⑤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2*uc
⑥
修正已知系统误差(如果存在)——
⑦
写出结果表达式 ——
x0 x x '
x x U或x
x
0
U
例1.2.3 : 用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圆柱直径d分
别为:
d (cm)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计算直径的测量结果。
解:
平均值
d
1
d
6
i
2.594 2.592 2.596 2.592 2.590 2.592
6
2.5927
(cm)
测量的标准差
不确定度B类
s(d )
(di d )
n(n 1)
uB 仪
2
0.0019
3 0.002
3
(cm)
(c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d )
uA u B
2
0.0022
2
0.0019 (0.002
2
2
3)
(cm)
扩展不确定度
U 2 u c 2 0 . 0022 0 . 004 cm
测量结果
d 2 . 593 0 . 004 ( cm )
小结;
标准不确定度,置信概率大约68%;
扩展不确定度,k=2时,置信概率大约95
%;
一般中间计算过程,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最后结果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d 2 . 593 0 . 004 ( cm )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1.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准确数字加一位可疑
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例如:用钢直尺测长度得到
27.4 mm
估读,存疑数字
准确数字
1. 数字“0”的有效性
数字中间和末位出现的“0”都是有效数字,如:
38.6mm≠38.60mm,它们分别是三位和四位有
效数字。
即第一个非零数字之前的“0”不算有效数字。
例如:21.5mm=0.021 5m=0.000 021 5km都是
三位有效数字。
如果长度正好30毫米,应记为:30.0 mm,若
记为:30 mm 或 30.00 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科学记数法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而有效数字位数又不多时,
数字的大小与有效数字的表示就会发生矛盾。
如:一电阻,其阻值大约200000W,有效数字
却只有3位,应采用科学记数法,即:
R=2.00×105 Ω
又如:0.000633 mm,应表示成6.33×10-4
mm。
1.3.2 测量记录的有效数字
1.游标类量具,有效数字最后一位为游标分度
值;
2.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其数显值;
3.具有步进式标度盘的仪表一般应直读其示值。
4.米尺、指针式仪表这类的刻度式仪器,要根
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者的判别能力进行估读,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2~1/10(不能
估读到0.1分度以下)。
1.3.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2位。有效数字首
位<或等于3,则取两位,多余4舍5入,有效数字首
位大于3,取一位.如:
若算得U=0.1342,取U=0.13;
算得U=0.4332,取U=0.4
但是作为中间计算结果,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可以
取3位有效数字或者不加修约,以避免积累舍入误差
2.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根据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和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的原
则确定
多余的数字,按“四舍五入”规则修约
如:算出体积 V =5 836.240 l mm3,
不确定度 U = 4.2 mm3
最后一位对齐 V=5 836.2 mm3
3. 不计算不确定时,有效数字按以下规则确定
加减运算,结果的存疑位与各数中最高的相同;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各数中最少的相同。
14 . 6
结果为:18.2
3 . 643
24 . 6
18 . 243
3. 7
172 2
738
910 2
结果为:91
小结: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0”都不算有效数字
如:203.0 mm = 0.2030 m = 0.0002030 km
都是4位。
2.使用科学记数法
16.54 m = 1.654×104 mm ≠ 16540 mm。
3.不确定度取1至2位(仅当首位数字为1或2时取2位)
如:算得0.0564,取为0.06;算得0.247,取为0.25 。
4.数字修约规则简化使用“四舍五入”
1.4 实验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1.仪器的示值误差限通常可以在仪器说明书或技术标准
中查到。表1.4.1摘录了部分仪器的最大误差。
2. 电测量仪表的示值误差限:
Δ= 量程×准确度等级/100
如:0.5级电流表,量程3A时,Δ=3×0.5/100=0.015A
3.缺乏说明时,取最小分度的一半作为仪器的误差限。
但是,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取游标分度值,如:对分
度为0.02 mm 的游标尺, Δ仪= 0.02 mm。
三、间接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设间接测量量
N f ( X , Y , Z , )
其中X,Y,…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测量量,并已经按上
述直接测量的方法算得结果:
X X 0 U X , Y Y 0 U Y ,
可以证明:间接测量量的最佳近似值
N 0 f ( X 0 , Y0 , Z 0 )
不确定度
UN
(
f
X
UX ) (
2
f
Y
UY ) (
2
f
Z
UZ )
2
若令 r = ln N ,对r应用上式得N的相对不确定度
Ur
UN
N
(
ln f
X
UX ) (
2
ln f
Y
UY )
2
此式用于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时非常简便。
例如:N XY
Z
令 r ln N ln X ln Y ln Z
所以
Ur
UN
N
U N N U r
U
(
X
X
U
) (
2
Y
Y
U
) (
2
Z
Z
)
2
例1.2.4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
V
1
d 2,设已经测得
h
4
d d u c (d ), h h u c (h),写出体积的相对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表达式。
解:此体积公式只含积商形式的函数,相对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表达式,非常简便。
根据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
u c (V )
V
[
2u c (d )
d
] [
2
u c ( h)
h
]
2
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
例如: 已知某圆环的外径D2=10.012±0.004cm,内径
D1=7.986±0.004cm,高度 h=2.124±0.004cm,求环的
体积。
解:环的体积
V
4
( D2 D1 )h
2
3.14159
2
(10.012 7.986 ) 2.124
2
4
60.829 (cm )
3
2
计算不确定度
取对数得
ln V ln
4
ln( D2 D1 ) ln h
2
2
按传递公式
ucrel (V )
uc (V )
(
V
(
2 D2
D2
) u ( D2 ) (
2
2
) u ( D2 ) (
2
D2 D1
2
ln V
2
2
2 D1
ln V
D1
) u ( D1 ) (
2
2
ln V
h
1 2 2
2 2
)
u
(
D
)
(
) u (h)
1
2
2
D2 D1
h
2
2
) u ( h)
(
2 10.012 0.004
2 7.986 0.004
0.004
) (
) (
)
2
2
2
2
10.012 7.986
10.012 7.986
2.124
2
2
2
0.0034 0.34%
uc (V ) V ucrel 60.829 0.34% 0.2068 0.21 (cm )
3
总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为:
U kuc (V ) 2 0.21 0.42 cm
V (60.83 0.42)
3
cm ,
3
k 2
1.5 处理实验数据的几种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最小二乘法
作图法
作图法——在坐标纸上描绘出表示所测
物理量的一系列数据间的关系的图线
简便直观
作图规则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标明坐标轴
标实验点
连成图线
写出图线名称
作图法示例
绘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记录数据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v)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I(mA) 0.0 2.0 4.0 6.1 7.9 9.7 11.8 13.8 16.0 17.9 19.9
选用合适的坐标纸与坐标分度值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标明坐标轴,注明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标实验点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连成图线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V (V )
写出图线名称
I (m A )
20.0
15.0
10.0
5.0
0
2.0
4.0
6.0
I~V曲线
8.0
10.0
V (V )
作图示例
3’50”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等间隔连续测量中的数
据处理。
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减小测量结果的误
差。
以测弹簧的倔强系数为例:在弹簧下端依
次加1g、2g、……、8g的砝码,记下弹簧
端点在标尺上位置n1、n2、……、n8。对
应于每增加1g砝码弹簧相应伸长为:
n1 n2 n1
n2 n3 n2
n7 n8 n7
伸长量平均值:
n
n1 n2 ... n7
7
( n2 n1 ) ( n3 n2 ) ( n8 n7 )
7
( n8 n1 )
7
中间测量值没起作用,为了发挥多次测量的优势,
应采用以下逐差法。
逐差法:
连续测偶数个测量值;
将实验数据前后对分为两组;
取对应项的差值(逐差);
再求平均值。
对本例,先将数据分为两组
n1、n2、n3、n4
n5、n6、n7、n8
再取对应差值勤的平均值
n
(n5 n1 ) (n6 n2 ) (n8 n4 )
4
即得每增加4g砝码对应的伸长平均值。
课后任务
阅读教材P1~P22
作业(教材P20,1 ~ 5题)
预习下次实验项目
选定课代表;报告课后第三天送交九楼报
告柜。
课本订正
07年版,不确定度符号σ,统一改为U
表示,用下标区分不同类型.
21面习题1“(要求置信概率95
%)”去掉,统一按标准不确定度计
算.
结 语
再见!
敬请注意
无故缺课——不及格
实验室规则
科学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阅读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动手能力——正确实验、准确测量
分析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表达能力——撰写简明、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
返回
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
爱护实验仪器,保持良好实验环境
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有效自由度的估算
设y是x1,x2的函数, x1,x2的自由度分别是x1,x2 。
由(1-2-5)式,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 y) u1 ( y) u2 ( y)
2
若 u1 ( y) u2 ( y) ,则
uc ( y)
1.
2
2
4
eff
uc ( y )
4
1
u ( y)
1
4
若 uc ( y) u1 ( y) ,则
u2 ( y)
2.
u2 ( y )
2
1
1
41
1
42
eff 1
物理实验报告范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