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片 1 - 義守大學 I-Shou University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投影片 1 - 義守大學 I-Shou University

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
結案報告
摘摘樂-閱讀理解策略開發
http://140.115.107.17:8080/RST/data
/user/admin/files/200910161034330.
pdf
 計畫主持人:郭明堂
 協同主持人:劉明宗
 研究人員:林素秋、黃碧智、詹日英、洪淑華、
蘇詩涵
 林春如、鄭慧華、杜淑珍、郭宜芹、蔡櫻芬
 執行機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
學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閱讀教育
 閱讀教育為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的重要政策。
 2006年的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主導的四年
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跨國研究中,我國學生閱
讀成績排名不甚理想,在參與的45 個國家/地區中,排
名22。其中,學生直接理解歷程的表現(541分,排
名16),顯著優於解釋理解歷程(530分,排名25)
的表現(柯華葳,2007;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
游婷雅,2008)。
閱讀素養
 根據PIRLS 2006的定義,閱讀素養包括:
 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 能從閱讀中學習;
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 由閱讀獲得樂趣。
 閱讀素養涵括閱讀的認知、情意與技能的目標。
我國推動閱讀的單位
 中央教育行政單位、地方教育當局、民間團體。
 台北市教育局「兒童深耕閱讀推動委員會」,
於2003年至2006年推動「閱讀深耕學校共讀」
活動。
台北市教育局「兒童深耕閱讀推動
委員會」
 分為「行政規劃組」進行整體規劃與充實資源;
 「研習進修組」進行人才培訓工作;
 「活動推廣組」推動多元閱讀活動;
 「創意教學組」推動創意閱讀教學相關活動;
 「研究出版組」編印閱讀指導、閱讀心得、閱讀研究、
閱讀成果;
 「諮詢服務組」建置網路資源與服務(台北市教育局,
2003)。
「希望閱讀」計畫
 2004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啟動「希望閱讀」
計畫
 認養了200所偏遠小學,帶領25,000名孩童親
近書本,發行閱讀護照及閱讀獎勵品,培訓超
過 400位的閱讀種子教師,號召近 2000位大
學閱讀志工進入校園說故事,啟動兩台閱讀巡
迴專車跑遍了台灣整整20圈(天下雜誌教育基
金會,2008a;2008b)。
推動閱讀活動
 目前為充實圖書設備(尤其針對文化資源
 不足學校)、
 培訓人才(老師、志工)、
 推展閱讀(設立獎勵制度鼓勵兒童閱讀)、
 研發教材與教學(多集中在課外讀物的教案設計與學
習單)、
 鼓勵心得作品發表與閱讀相關研究(多為學生閱讀課
外書的心得感想、教師研發與實施閱讀課外讀物的教
學策略成果)。
家庭因素
 家庭因素對於學生閱讀成績有影響,包括社經
地位、家中資源、家中閱讀活動以及家長閱讀
態度等。
 顯示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圖書越豐富、家
中閱讀活動越頻繁,家長閱讀態度
 越正面,學生的表現也越好。

柯華葳等(2008) PIRLS 2006的資料
閱讀教學時數
 國際平均每星期實際上課23小時,其中有30%
為語文科教學或活動,20%為閱讀教學時間。
 臺灣每星期實際上課24小時,語文科(22%)
以及閱讀教學時數(9%)上,明顯少了許多。
閱讀教學
 進一步探究閱讀教學。國際平均每星期實際上
課23小時,其中有30%為語文科教學或活動,
20%為閱讀教學時間
 與國際相較之下,臺灣每星期實際上課24小時,
在語文科(22%)以及閱讀教學時數(9%)
上,明顯的少了許多。
閱讀活動
 或許因閱讀教學時數不多,因此絕大多數學校
是以鼓勵「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為閱
讀目標(柯華葳等,2008:8;58)。
 對照我國目前的推動閱讀活動,無論是充實學
校圖書資源、推展閱讀(諸如閱讀護照),正
呼應此一閱讀目標。
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
 目前開發的許多閱讀教學策略,亦偏重「學生
閱讀的『非正式』活動」的延伸。
 如台北市深耕閱讀的推動創意閱讀教學之閱讀
教材徵選,以及閱讀行動研究。
 前者以教育局所開列之優良圖書書單,公開徵
選優秀之教案設計與學習單。
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
讀計畫
 後者得獎作品中,多以課外讀物為教學主題,
開發閱讀教學策略。另外,「悅讀101--教育部
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中,對於實施策略
與工作要項中提及精進閱讀教學,教育部明白
指出策略包括教材研編、培訓師資、評量改進、
檢測學生閱讀能力、協助閱讀不利學生。
 而其教材研編乃依課程綱要內涵,結合現有課
程,徵求教師推薦各年級適合之延伸閱讀書目、
短文及導讀,擇優編印「國民中小學延伸閱讀
補充教材」,上網提供不同學習階段師生參考
運用(台北市教育局,2003;教育部,
2007)。
 儘管目前已開發許多優秀的閱讀教學策略,然
而,在語文科教學時數明顯少了許多的情況下,
大部分教學現場的教師應無法挪出時間進行此
類「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
生字詞教學時間為理解教學時間的
兩倍
 根據PIRLS研究中四年級教師的填答顯示,課
堂上教師以全班為主進行國語科教學,很多教
師將大多數的時間放在讀字詞上,生字詞教學
時間為理解教學時間的兩倍,閱讀策略的教學
或示範只有字詞的一半,這對四年級的語文科
教學有些許的背道而馳。
 計畫參與者曾私下訪談教學現場的國小老師,
普遍反應國語文的教學時間不足,且認為字詞
乃語文中最基本的(也是成績考查中佔分較高
的題型),應列為教學重點。
 至於由文章中找出大意、解釋所讀材料並提出
理由、和以前讀過的材料比較、預測文中接著
會發生的事、描述文章風格與結構等閱讀理解
策略教學,則因時間不足將之省略(柯華葳,
2008;柯華葳等,2008: 16;64)。
加強閱讀理解教學
 綜上所述,在接受PIRLS的標準下,應該加強
閱讀理解的教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語文
科教學時數明顯較過去為少。
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思維
 本研究認為,應將閱讀理解的教學落實於現有
課程內容,並採用現行所選用的教科書為閱讀
教學題材。續此主張,若要加強閱讀理解的教
學,勢必改變教師原有的教學思維,減少字詞
教學的時間,增加閱讀策略理解教學的比重。
 郭翠秀探討過去研究的閱讀教學計畫指出,許
多閱讀教學計畫無論其探討的主要變項為何,
皆同時包括其他教學活動的進行,難以純粹實
施單一活動。
發展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
 究竟哪些細部的教學活動是影響學生閱讀動機
及行為的最關鍵因素,無法得知(郭翠秀,
2006:34 )。因此,發展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
的同時,應朝向策略明確的準則。
 再則,研究顯示,做摘要能大幅增加理解程度,
亦是教育史上排名九大有效策略之一(賴麗珍
譯,2006:2-3)。且鼓勵閱讀心得寫作幾乎
是所有閱讀活動的項目,其模式大致為摘要內
容,再敘寫心得。
 可以說,無論國語科教學是否進行摘要策略指
導,我們的學生卻一直被賦予寫摘要的作業。
因之,本研究擇定摘要策略為閱讀理解教學的
主要策略。
研究目的
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探討,本計畫具體目的如
下。
 (一)減少本國語字詞教學時間,增加閱讀理
解教學時間。
 (二)發展閱讀理解的摘要策略,增進學生閱
讀理解能力。
 (三)改進本國語文的教學模式,促進參與教
師專業發展。
文獻探討
 1970年之前,閱讀的研究大多專注在對文字辨
識。1970年代末期,開始對閱讀者的閱讀認知
歷程進行研究。傳統觀點認為,理解就是技能
的表現,具備應有的技能,理解便自動發生。
技能內容
 這些技能包括字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指藉由字句的語意瞭解文
章中述說的主題或思想。相關技能包括回憶事
實、細節、次序,並知道字的意義。推論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指根據文章
所提供的訊息,配合先備經驗、藉以推論出文
章中隱含的意義。
 相關技能包括推論中心思想、做適當的解釋、
預測與對照因果等。評鑑理解(evaluative
comprehension),根據文章所傳達的訊息,
進而產生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相關技能包括價
值判斷、決定主張、拒絕或支持某些意見等。
批判理解
 批判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指對閱
讀材料的格式、內容進行分析。相關技能包括
知道文章思想的邏輯性和一致性、區別文章字
距的形式和語態(葉宛婷,2005)。
心理語言學
 心理語言學的觀點認為,閱讀是一複雜的心理
歷程。閱讀理解需以讀者具備的知識和經驗為
基礎,也就是理解表現必須建構於讀者具有的
經驗、語言知識、文章結構知識等。
 同時,閱讀是語言的歷程和思考的過程,由語
言而獲得意義的心理語言過程。讀者也必須應
用概念、建議並且考驗假設,逐步修正假設以
獲得理解,此過程就是閱讀思考活動。
 更重要的是,閱讀理解需要讀者主動投入文章
中,主動運用他們本身既有的知識和經驗,貫
通文章內容,與閱讀材料做互動,最後才能獲
得理解並找出文章的意義。
 上述閱讀的定義,可以歸納來說,閱讀的歷程
有認字、理解和自我監督三個重要成分,閱讀
是實際的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柯華葳,
2006:18)。為能瞭解閱讀理解策略,此部份
就「閱讀理解」與「摘要」分別說明。
閱讀理解
依訊息處理方向
 從訊息處理方向分析閱讀歷程者,有三個探究
觀點。爾後,Kintsch又提出「建構統整模式」
(引自宋曜廷,2002;連啟順,2002;謝添
裕,2002;魏靜雯,2004;鄭毓霖,2004)。
由下而上模式(Bottom- up Models)
 1976年,Gough以眼動儀追蹤發現,閱讀者看
到書寫文字的視覺刺激後,先暫存在腦海裡,
進而辨識字詞的意義,判斷字詞在句中的意義,
再進入短期記憶,瞭解文章意義。
 因此,「由下而上模式」特別重視從「刺激」
到內在表徵的知覺歷程,也就是如何把書寫文
字的視覺影像轉換成有意義的語文訊息。
 這個過程是從最基礎的「視覺處理」、「字詞
彙辨識」開始,一直到最高級的、中樞神經的
「記憶」和「理解」結束。這個從文字的「視
覺刺激」到「大腦皮層」的過程,就是「由下
而上」的歷程。
由上而下模式(Top- down Models)
 「由下而上歷程」過度簡化了閱讀的歷程,將
閱讀視為一系列字的知覺,因此興起了「由上
而下模式」的主張。
 由上而下模式主張閱讀者為閱讀歷程的主角,
其先備知識是閱讀理解的主要來源,文章意義
早已存在閱讀者腦中,閱讀不只是使用先備知
識來預測閱讀的內容,進而修正或增加兩者的
契合程度。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s)
 「交互模式」強調閱讀者是一主動的訊息處理
者,處理的目的在於建構出一個可以說明文章
意義的模型。
 此模式強調了先備知識的重要,亦包含從文字
到後設認知的處理策略。因此,閱讀者在閱讀
歷程中,一方面會運用「過去經驗」主動對文
章內容作連續不斷的預測;另又會根據文章所
提供的表面訊息,從事不斷檢驗的工作。
建構統整模式(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s)
 「建構統整模式」強調讀者透過內部的建構統
整過程來理解所讀。假定讀者是以「命題
(proposition)」來進行文章分析,透過心理
表徵不斷被「建構」與「統整」的循環歷程來
理解文章。
 在「建構」階段中,閱讀者不斷活化新的命題,
同時腦中已有的語意、語法,以及與文章有關
的概念,都會因文章內容而觸發新的命題。
 在「統整」階段中,閱讀者會不斷地進行「參
照性推論」,以理解文章的意義。此一模式理
論又可分為「文本模式(Textbase Models)」
和「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s)」。
 「文本模式」假定讀者在閱讀時,會以「命題」
作為分析文章的基本單位,在命題和命題間做
出一些「推論」,連結形成有意義的心理表徵。
 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與記憶會受到文章本身的
「微觀結構」和「鉅觀結構」所影響。「微觀
結構」是指在文章局部層次的命題,是一些較
細部的描述,通常是特定的或較為具體的知識
與事件。
 「鉅觀結構」則是文章整體部分的命題,是一
種階層式的命題表徵,是較為一般性或較為抽
象的知識與事件,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或文章摘
要。
 「文本模式」認為閱讀者僅是單純地閱讀文章
內容,客觀地從文章中吸取知識,完全未把個
人的先備知識夾雜其中。「情境模式」強調在
閱讀歷程中,閱讀者無排除個人的先備知識。
 假定閱讀者不但受到文本的影響,亦會將一些
與文章有關的先備知識融入。將兩者重新統整,
轉換為新的階層結構。
閱讀教學策略
 「閱讀策略」是指讀者用來增進文章理解的心
理、行為上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讀者了
解文章的重點、適當地分配注意力並監控自己
的閱讀歷程(Baker &Brown,1984)。
 閱讀教學的目的,即是要學生學會在閱讀時運
用這些策略以達成閱讀理解。「閱讀教學」是
指閱讀教學者依據接受對象的心理發展程度、
閱讀認知能力、閱讀興趣與需求,給予閱讀方
面的適切協助、引導與啟發,使學習更加充實、
教育理想更具體實現的一種教學行為(王文科,
1991)。
 如何進行閱讀教學,首先需瞭解閱讀策略。
 例如Gagné等人所提的摘要策略、精緻化策略、
價值澄清策略(袁秀玲、王麗娜,2007:11)。
 認知觀點基於互動與建構本質所提的找出文章
中的重點(determiningimportance)、摘要文
章中的訊息(summarizing information)、產
生推論(drawinginferences)、提出問題
(generating questions)及監控理解
(monitoring comprehension)(Dole, Duffy,
Roehler & Pearson, 1991)。
 吳烈文(2006:22-26)在「閱讀策略的運用」
一節,與郭翠秀(2006:35-41 )在「閱讀策略
教學」一節整理了數十種觀點的閱讀(教學)
策略。
 PIRLS的研究中,閱讀理解測驗將閱讀歷程分
為「直接理解歷程」和「解釋理解歷程」兩部
份,「直接理解歷程」又分為「直接提取」
(focus on and retrieve explicitly stated
information)以及「直接推論」(make
straightforward inferences)
 「解釋理解歷程」則分別為「詮釋、整合觀點
和訊息」(interpret and integrate ideas and
information)以及「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和
文章的元素」(examine and evaluate content,
language, and textual elements)。「直接提
取」是指讀者找出文中清楚寫出的訊息。
 「直接推論」是指讀者需要連結文中兩項以上
訊息。「詮釋、整合觀點和訊息」是指讀者需
要提取自己的知識以便連結文中未明顯表達的
訊息。「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和文章的元素」
是指讀者需批判性考量文章中的訊息(柯華葳
等,2008:13-14)。
 這些閱讀教學策略看來仍較為抽象,郭翠秀
(2006:51-52 )依據PIRLS 2005的教師問卷,
將閱讀教學策略具體地歸納為八項:
 1. 詞彙教學策略:指有系統地教導學生新詞彙,
或是在學生閱讀時幫助他們了解文中的新字詞。
 2. 摘要策略:係指用一或二個句子來描述文章
中最重要的觀念,即找大意。
 3. 自詢策略:指學生自己從文章中產生問題,
並就閱讀的材料中找出理由支持他們的自我回
答。
 4. 激發先前知識策略:指教導學生就他們所閱
讀的材料,在閱讀時或閱讀之前,和他們的經
驗做比較。
 5. 預測策略:預測包括在閱讀文章之前,依文
題預測它可能在講什麼,或依段落標題預測此
段可能的內容;在閱讀文章之後,預測接下去
故事將如何。
 6. 歸納和推論策略:依文章的上下文、事實內
容,推敲文句的隱含意義。
 7. 分析文章風格結構策略:指分析故事的結構
和順序,教導學生一段故事情節如何組織成脈
絡。
 8. 做筆記策略:就閱讀材料寫下一些回應。
摘要
 摘要,是文章的主要命題(Kinstch Van Dijk,
1978)。是讀者濃縮訊息,以代表文章主旨的
簡要敘述(Hidi & Anderson, 1986)。
 是將文本或經驗以最少的字數或有效率的新方
式加以重述(賴麗珍譯,2006:2)是學習者
將所記憶的材料,擷取精華或重點,然後用自
己的話說出來或寫下來(邱上真,1991),是
將篇章或論文內容以簡潔的文字扼要敘述(教
育部,2009)。
 當然,影響學生摘要的因素很多。陳文安
(2005:33-38)歸納為與學習者有關的因素
(對文章主題的興趣、摘要的目的、年級差異、
使用其他輔助策略)
 與學習材料有關的因素(文章的長度、類型、
程度與文章的呈現與否);以及與教師教學有
關的因素。
 不過,多位學者認同摘要對學習的效益。
Kinstch和Van Dijk(1978)認為,摘要的功能
是讓閱讀者從文章抽取出來的命題,進入閱讀
者的短期工作緩衝區,進而將這些命題產生一
個巨結構。因此,摘要可以讓閱讀者對於文章
的重要概念一目了然。
 也就是文章內容重要概念的一套命題。是讀者
濃縮訊息,以代表文章主旨的簡要敘述。Hidi
和Anderson(1986)則認為,摘要可以幫助
學習者理解閱讀材料,並展現學習者的組織能
力。摘要可能協助學習者釐清文章中的主要意
義與要旨,對文章內容的概念有更深入及整體
的瞭解。
 Robert Marzano、Debra Pickering和Jane
Pollock在其所著的《有效的教室教學策略》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Achievement)一書中指出,摘要法是
教育史上排名九大有效策略之一,也在書中以
大量篇幅說明摘要策略。
 據研究顯示,做摘要能大幅增加理解程度,並
保持長期記憶(賴麗珍譯,2006:2-3)。因
此,多位學者提出相關策略。無論是提出摘要
所需具備的能力,或摘要教學的步驟建議,就
其內容分析,皆可稱為摘要策略。
 Kinstch和Van Dijk(1978)認為,摘要應具有
四項能力。
 (1) 刪去不相關命題:不相關命題指僅涉及但
並未深入整篇文章命題階層的命題。
 (2) 刪掉重複命題:重複命題指意思重複的命
題。
 (3) 以類別名詞取代類別舉例:如以「五官」
取代「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手」。
 (4) 整合細節命題:指文章中已有包含所有細
節的命題,即用此命題取代其他所有的細節。
文章中若無包含所有細節的命題,則需產生一
鉅觀命題取代所有細節。
 Brown和Day(1983)指出,摘要應具備五項
能力。
 (1) 刪去不重要及重複訊息:不重要訊息是指
文章中的瑣碎訊息,刪去也不會影響到整篇文
章的意義。重複訊息雖可能是重要的,但可刪
掉重複的部分。
 (2) 語詞歸納:以一個概括的類名詞來取代相
同的類別。如以「動物」取代「狗、貓、雞」;
以「水果」取代「蘋果、李子、柳丁」。
 (3) 選擇主題句:若文章有主題句,則直接選
擇。
 (4) 創作主題句:若文章無主題句,則依文章
內容歸納出一個主題句作為大意。
 (5) 合併段落:以若干段落為範圍,將之合併
成有意義的段落或句子。
 Hare和Borchardt(1984)舉出摘要教學的四
個原則。
 (1) 瓦解一系列的項目:以一個單字或片語取
代所有事物。如以「冬天的運動」取代「溜冰、
滑雪、划雪橇」。
 (2) 使用主題句:如文中有主題句,即使用主
題句在摘要中。若文中無主題句,則創造一個
主題句於摘要中。
 (3) 放棄不必要的細節:放棄重複和瑣碎的訊
息。
 (4) 瓦解段落:段落間常是彼此相關,如以某
些段落解釋其他段落;某些段落擴展訊息至其
他段落;某些段落較為重要。摘要時要決定保
留或放棄哪些,那些可以結合。
 (5) 潤飾:透過闡釋,將前面所摘要的內容改
寫,使之順暢。
 McNeil和Donant摘要教學的六個步驟
 (1) 刪掉不必要的訊息:不必要的訊息指文章
中瑣碎的訊息,刪掉也不影響整篇的文意。
 (2) 刪掉重複的訊息:重複訊息指命題重複,
雖可能是重要的或支持主題句的,但因重複出
現,將之刪掉。
 (3) 組合一連串性質相似的名詞:以一概括的
類名詞取代相同類別的事物。如以「動物」取
代「狗、貓、雞」;以「水果」取代「蘋果、
李子、柳丁」。
 (4) 組合一連串性質相似的活動:以一個概括
的行動取代繁雜、細瑣的動作,例如「一年級
學生打掃教室;二年級學生打掃操場;三年級
學生打掃廁所;四年級學生打掃專科教室;五
年級學生打掃前庭;六年級學生打掃水溝」歸
納為「全校學生忙著打掃學校」。
 (5) 選擇主題句:主題句指作者對文章所做的
大意。若文章有主題句,則直接選擇。
 (6) 創造主題句:若文章無主題句,則依文章
內容歸納出一個主題句。
 Marzano、Pickering和Pollock的摘要策略(賴
麗珍譯,2006:11-35)
 (1) 活化學生的個人知識背景。
 (2) 幫學生的大腦作好準備。
 (3) 教導學生辨識文本的根本結構(如列舉式
結構、時間順序的結構、對比結構、因果關係
結構、問題與解答的結構等)。
 (4) 教導學生理解意義的線索。
 (5) 向學生介紹類比的應用。
 (6) 將文本和學習經驗區塊化(將各段落切割
成長度較短的區塊)。
 (7) 給學生接觸文本時需要的工具(重複閱讀、
做註記和標重點)。
 (8) 強調學術的客觀性。
 (9) 教導學生評鑑他們的摘要。
 (10) 教導學生改寫的技巧。
 羅秋昭(2001)提出國語科段落大意的教學方
法。
 (1) 摘句法:直接以段落中的一個句子作為段
落大意。
 (2) 連串法:畫出段落中的重點詞語,並加上
幾個詞,連起來成為一句話。
 台灣論及摘要教學相關說明,與此方法類似。
一是「刪刪看」,課文中,分段落將重點句留
下,不重要的文句加以刪除,留下段落主幹文
句,再將各段主幹文句重組歸納。
 另是「直接摘要」,直接利用一或二個句子來
描述段落中最重要的觀念,再將各段主幹文句
重組歸納。
綜合分析
 針對「發展閱讀理解的摘要策略,增進學生閱
讀理解能力」的研究目的,文獻探討提供對閱
讀理解的瞭解,對計畫進行,提供較為清晰可
行的摘要策略。
 將上述摘要策略整理歸納後,刪去不重要及重
複訊息;語詞歸納;選擇主題句;創作主題句;
合併段落等皆為重要策略。
 然而,如何判斷主題句?何為不重要訊息?雖
文獻中說明,不重要訊息是指文章中的瑣碎訊
息,刪去也不會影響到整篇文章的意義。然而,
是否能提供給學生更細緻的分析「不重要訊息」
工具?這即牽涉摘要是否傳達了正確的資訊?
 摘要的內容是否太寬或太窄?摘要是否需呈現
個人意見,或是只能單純陳述原始文本的內容?
又開始學習摘要時,摘要單位如何較為適當?
為解答上述問題,本研究以現有的摘要策略為
基礎,將更深入發展策略,使摘要教學策略更
趨精緻。
研究方法
 一、 本計畫採用之研究方法與原因
 為達本計畫目的,將採行動研究。其原因在於,
分析上述目的發現,符合行動研究之特徵
 (一)問題鎖定於改變既有的本國語文教學模
式 符合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強調問
題解決的立即性之特徵。
 (二)發展策略、執行教學者為現場教學者
符合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且從事人員
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之特徵。
 (三)針對國民小學本國語文的實際教學情境
符合研究情境就是實務工作的情境之特徵。
 (四)透過參與計畫者反思,討論發展改進閱
讀理解的教學策略 符合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之特徵。
 (五)希冀參與教師改進本國語文的教學模式,
進而促進專業發展 實際工作人員自身獲得研
究解決問題的經驗,並促成專業成長行動研究
所具有的主要特徵。
實驗設計
 準實驗設計:以本校和屏東市郊之凌雲國小三
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將三年級 5 個班級分為
實驗組(3 班)和控制組(2 班),採用不相
等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後測的準實驗設計。
參與者
 學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以
及凌雲國小。
 1. 屏教大實小:國立小學,小學部 24 班,學
生 721 人,教師 48 人。教師平均年齡 35.3
歲。校區位於文教區,家長大多很關心孩子學
習情況,學生學習成就普遍良好,但部分弱勢
學生之學習成就落差,亟需學校教育多給予協
助。
 2. 凌雲國小:小學部 6 班,學生 78 人,教師
10 人。教師平均年齡37.6 歲。學區為眷村,
家長大多為隔代教養、單親、外籍配偶、原住
民與低收入戶,屬文化不利地區,學生學業成
就普遍低落,需仰賴學校教育彌補家庭教育的
不足。
研究人員及教師
 1. 本研究結合教育大學教授、二所小學教師及
行政人員,分工合作進行教學實驗和推動教師
和家長語文及閱讀專業成長等活動。
 2. 參與教學實驗教師之學經歷、國語文教學能
力、研究能力等,以教師之同質性高為原則。
 學生:屏教大實小控制組學生62人,實驗組學
生61人,計123人。凌雲國小控制組學生0人,
實驗組學生16人,計16人。兩校實驗組學生計
77人。
課程設計
 以兩個學校現有的國語教科書為主。屏教大實
小為三年級南一版,凌雲國小為三年級康軒版。
原則上每課進行,但視實際情形隨時調整。
步驟(一)發現與分析問題-2008
年10-12月
 本計畫的緣起,乃參與「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
推廣計畫」,試圖解決PIRLS 2006研究指出
的閱讀理解問題。針對問題,進一步閱讀相關
文獻,反思我國推動的閱讀活動,界定問題核
心。
 接著蒐集探索校內相關情況,清楚界定本校所
要執行計畫之問題,並診斷其原因,確定問題
的範圍,對問題予以縝密的界說;並在問題界
定的同時,獲得問題範圍內的證據,以期對問
題的本質有較為清晰的認定。
(二)準備工作-2009年1-2月
 辦理說明會
 (1) 說明對象與內容
 2008 年1 月15 日,針對三四年級導師舉辦說
明會(屏教大實小部分,因凌雲國小一學年僅
有一班,事先協調),針對以下三點說明。
 a.選擇課文摘要,作為閱讀策略教學的理由。
 b.需要調整國語教學模式。
 c.其他:花時間討論具體的摘要策略、進行教
學、成果。
 多數教師在職前訓練未接受過閱讀教育訓練,
如何進行,需要透過專業對話,反思(曾)希
冀改變的國語文教學部分,尤其是如何減少本
國語字詞教學時間。
 針對參與之教師認知與實際上可能出現的問題,
提出解決方式,以求增加閱讀理解教學時間。
擬定減少本國語字詞教學時間,及增加閱讀理
解教學之目標,並協商參與計畫人員的任務。
 規劃兩星期一次的討論,並於討論中發展相關
的假設、蒐集資料的方法、研發「明確」有效
的「摘要策略」閱讀教學策略。
(2) 說明會討論
 說明會中,多位老師提出許多質疑,諸如到底
這個計畫要怎麼做?試過所有方式但孩子學不
來,此一計畫根本不可行。
 雖然在詞語教學上花了最多時間,但有的時候
是歷史典故,小朋友也都覺得很有興趣。如果,
只強調課文大意,會不會本末倒置?要不要利
用一節晨光時間進行這個計畫?需要每課都做
嗎?……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溝通。
相關前置作業
 (1) 分析參與教師現有國語文教學時間分配。
 (2) 討論摘要教學策略、計畫實施規劃、討論
時間、前測題目設計與結果分析、計畫所需用
品……。
 蒐集資料-2009年2月至6月
 使用調查、測驗等方式,透過蒐集學生現有的
閱讀理解方面等資料,並配合計畫實施,再度
進行閱讀策略教學後的閱讀理解方面資料的分
析。
 執行-2009年2月至6月
 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蒐集各種資料或證據,以考
驗假設,改進現況,直到能有效消除困難解決
問題。
 提出報告-2009年2月起至2009年7月撰寫報
告、修訂與提交
 自研究初始,著手撰寫計畫報告(或札記),
根據研究結果撰寫報告,提出討論終至定稿,
並於校內外發表計畫實施成效說明,分享閱讀
教學策略實施經驗。
工具
 (一)教材:課本、視聽器材、相關學習單、
相關教具。
 (二)測驗:依課文自行設計。
成效評估方式
 針對是否達成研究目的進行評估。
 (一)減少本國語字詞教學時間,增加閱讀理
解教學時間。
 根據是否減少本國語字詞教學時間,是否增加
閱讀理解教學時間。
 (二)發展閱讀理解的摘要策略,增進學生閱
讀理解能力。
 根據是否發展閱讀理解的摘要策略,以及學生
在摘要表現的後測是否有顯著進步。
 (三)改進本國語文的教學模式,促進參與教
師專業發展。
 根據教師是否因參與此計畫,對摘要教學甚而
一般教學自覺有所成長。
結果
 一、成效指標
 (一)教師方面:
 1. 能具備閱讀教學之專業知能:教師能積極參
加關於「閱讀」之相關研習與進修,並組成閱
讀教學策略小組,定期討論與記錄,透過經驗
交流,檢討改進,以提升閱讀教學成效。
 2. 能改變本國語文的教學模式:本計畫目的之
一是減少本國語字詞教學時間,增加閱讀理解
教學時間,這與多數教師偏重字詞教學的方式,
有很大的不同。
 透過多場次的錄影、分析,及指導教授(協同
主持人)多次入班觀察,教學後討論,記錄教
師們國語文教學時間之分配,並檢討分析,實
驗組教師的語文教學逐漸轉變。
 雖然剛開始,教師與學生花費許多時間進行畫
重點、刪除、摘要等歷程,但一課一課進行以
後,師生都能掌握訣竅,尊重孩子們的個別差
異,讓孩子「慢慢來」,提供孩子適度的協助,
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於師生而言,都是正
向的學習歷程。
 (二)學生方面:
 1. 能增進「摘要能力」:原先考慮可利用的題庫挑選
題目,但目前相關的閱讀理解測驗乃為國小四年級設
計,且本計畫以摘要策略為主要方向,於是,將以瞭
解孩子現有的摘要能力作為前測目的。計畫執行時,
考量孩子過去少有摘要學習的經驗,於是在摘要教學
前,教學設計先著重於畫線,透過畫重點的方式讓孩
子理解,課文中部分內容乃是重要、不可省略的部分。
 進而便於進入下一階段所欲進行的摘要教學。
於是,前測題目乃以課文摘要為設計方向。將
前測分成「寫出課文大意」與「畫出課文重點」
兩個部分。前已提及,「畫出課文重點」乃配
合教學設計,此處並不進行分析說明。
 依據參與教師討論,前測結果將區分為幾乎完
全正確者「1」、大部分正確「2」與未能掌握
「3」三個類別。除幾乎完全正確者之外,另
外兩個類別雖再細分,但主要供老師作為教學
參考。
 爾後,教師們認為課文大意的評定標準不足,
於是加以討論分成兩類,一是原先的「大意形
式」標準,另增「大意內容」的標準,主要是
條列各課的指標。加以區分大意形式中的「1」
與「2」。各課標準數不一,以七個標準為界。
七個標準以下(不含)者,少了2個標準以下
(含)者,分類於表現「1」,少了3個標準以
上(含)者,分類於表現「2」。
 各課標準數不一,以七個標準為界。七個標準
以下(不含)者,少了2個標準以下(含)者,
分類於表現「1」,少了3個標準以上(含)者,
分類於表現「2」。
 七個標準以上(含)者,少了3個標準以下
(含)者,分類於表現「1」,少了4個標準以
上(含)者,分類於表現「2」。例如,以
「閱讀列車一、第一次搭飛機」而言,依段落
大意分析各段標準數量,合計該課為10個標準。
 (第一段)(1個標準)(上星期六,)爸媽帶作者到





臺南玩。
(第二段)(2 個標準)候機時,看飛機起降。
(第三段)(2 個標準)登機後,發覺機艙真大。
(第四段)(2 個標準)起飛後,看見大海和變化萬
千的白雲。
(第五段)(2 個標準)降落時,看見地面景物由小
變大。
(第六段)(1 個標準)作者期待搭機環遊世界。
 研究小組以國語課文為教材,每課皆進行「摘
要」教學,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後,進行二項比
較:
 (1) 分析實驗組及控制組後測結果是否明顯優
於前測?
 實小於二月進行前測,進行一學期的教學後,
六月進行後測,測驗結果如表三:
 上表為實小實驗組前後測之交叉分析,後測較
前測進步者有39人,退步者僅有6人,未改變
者有15 人,總計有65%接受實驗教學的三年
級學生有進步。
 經Wilcoxon 符號等級考驗的檢定統計量, Z
值為 -5.440, p<.001 ,達 .05顯著水準,前
測與後測有顯著差異。可以看出實小學生後測
的結果和前測有顯著差異,且後測優於前測,
顯示實小學生在接受摘要策略後,有明顯的進
步。
 上表為實小控制組前後測之交叉分析(N=50),
後測較前測進步者有14人,但退步者則有20人,
未改變者有16 人。
 經Wilcoxon 符號等級考驗的檢定統計量, Z
值為-0.271, p=.786,未達 .05顯著水準,前
測與後測無顯著差異。顯示實小學生未接受摘
要策略教學者,沒有明顯的進步。
 凌雲國小於三月進行前測,進行一學期的教學
後,六月進行後測,測驗結果如表五:
 上表為凌雲國小實驗組前後測之交叉分析
(N=16),後測較前測進步者有11人,退步者僅
有2人,未改變者有3 人,總計有69%接受實
驗教學的三年級學生有進步。
 經Wilcoxon 符號等級考驗的檢定統計量, Z
值為 -1.840, p=.066, 雖未達 .05顯著水準,
前測與後測無顯著差異,但 p值已經非常接
近 .05顯著水準。其可能原因為人數僅有16人,
因此較不容易達到統計上之顯著。
 上表為合併實小及凌雲國小實驗組前後測之交
叉分析(N=76),後測較前測進步者有50人,退
步者僅有8人,未改變者有18 人,總計有66%
接受實驗教學的三年級學生有進步。
 經Wilcoxon 符號等級考驗的檢定統計量, Z
值為 -5.657, p<.001 ,達 .05顯著水準,前
測與後測有顯著差異。可以看出:整體而言,
三年級學生在接受摘要策略後,66%有進步,
退步者僅有11%。
 綜合前述分析,未接受實驗教學的實小學生,
後測與前測並無顯著差異,而接受實驗教學的
實小學生,65%有進步,凌雲國小則有69%有
進步,比例相差不多。整體而言,接受實驗教
學的三年級學生,約有66%其摘要能力會有進
步。
 (2)分析實驗組後測結果是否明顯優於控制組後
測?
 實驗組與控制組於二月進行前測,進行一學期
的教學後,六月進行後測,測驗結果如表七:
 上表為兩所學生合併統計之摘要表。在前測部
分,實驗組之平均等級為70.07,控制組為
53.51,兩組達.05顯著水準之差異,且實驗組
平均等級較高。
 此是因為1~3C等7個分組的代碼分別為1~7,
因此代碼較大者(如7代表3C),反而摘要能力
是較低者。所以在接受實驗前,實驗組的摘要
能力較弱。
 經過四個月的實驗後,實驗組的平均等級為
51.70,控制組為81.44,達.05顯著水準差異,
實驗組之摘要能力較佳。
 如果僅分析實小部分(表八),結果也類似。
 綜合此部分之分析,無論是只分析實小,或是
合併兩所學校,在前測部分均是控制組之摘要
能力較佳,但是經過四個月教學後,實驗組之
後測顯著高於控制組。可知:接受「摘摘樂」
教學之三年級學生,其摘要能力比未接受教學
者為佳。
 統整所有統計分析可以得到三個結論:
 一、未接受教學者,摘要能力無顯著改變;
 二、接受教學者,約有66%摘要能力有進步
 三、接受教學者,其摘要能力比未接受教學者
佳。
 2. 能提高閱讀興趣:鼓勵學生持續向本校圖書
館借閱書籍,記錄閱讀之書目。本研究小組透
過電腦檢索,統計學生借閱書籍之數量。
 統計實小四個班級98年2月到6月的借閱書籍數
量,平均每個學生12.6本,其中,借閱量最多
的是28本,最少的是1本。從借書數量統計,
學生普遍具有閱讀之興趣。
 3. 發表能力增加:學生能口頭或以文字表達閱
讀之心得,且切合閱讀內容之重點,教師以口
頭或文字予以鼓勵,增強學生發表之意願與能
力。
 從教師的教學觀察與回饋中,可以看出學生在
發表能力的增加:
 (1) 學生上課的參與度
 一開始,只有少數幾位小朋友能回應老師所拋
出的問題。漸漸地,愈來愈多的小朋友,陸續
加入討論的陣容,在課堂上也與老師有更多的
互動。在分組討論中,小朋友們都能提出自己
的看法。
 (2) 課前討論段落大意
 每次的段落大意,老師能感受到,孩子愈來愈
能掌握課文大意。而上課時討論如何提出上位
概念的方式,學生也能試著在下次課前的段落
大意中,在摘取重要句子後,並想出一個概念,
包含段落中的描寫句子,簡要地寫出大意。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
 (一)主要的教學模式
 本計畫研發之摘要教學模式如下:
 1. 畫重點
 當孩子過去少有摘要的學習經驗時,在摘要教
學前,透過畫重點的方式讓孩子理解課文中有
些乃是重要不可省略的部分,便於進入下一階
段的教學。
 研究中發現,孩子畫重點時,有時太精簡。過
於精簡,大部分是因為僅畫出「新詞」或「優
美的詞句」。解決方式為,找一篇字數相當的
文章,給學生提示(例如第一次給3個關鍵詞,
第二次給3個關鍵詞,最後一次再給2個關鍵
詞),讓學生略述該篇文章。
 判斷情況應該不佳,因為課文大意的摘要教學
習慣畫出關鍵字,讓學生連貫寫出大意,在於
有文章脈絡可以參考。未能看到的文章,僅給
數個關鍵字應是無法描述出該篇文章。藉此活
動讓孩子瞭解,畫重點或寫課文大意時,不能
僅列出關鍵詞語。
 不過,此階段所建議之不能僅列出關鍵詞語,
僅是希望指導孩子理解,理解課文重點時,不
在於「新詞」或「優美的詞句」,而在於意義
的理解。
 2. 建構課文大意完整架構
 以「原因」、「經過」和「結果」指導課文大
意的分段,建構大意完整架構。之前,部分專
家認為,並非所有的文章皆能以「原因」、
「經過」和「結果」分析結構,但經過兩校二
十來課的課文分析,將此部分修正後,應能更
加廣泛利用於課文結構分析。
 (1) 原因:事件的原因理由;該篇文章的起頭
或概說。
 (2) 經過:事件(文章)說明與描述。
 (3) 結果:事件(文章)的結論與感受(孩子
最容易忽略感受部分,需加以引導)
 3. 摘述段落大意
 在上一階段中,孩子雖能兼顧架構,但容易遺
漏部分重點或過份詳述某些情節。因此,需進
一步予以摘述策略。
 (1) 摘述內容:側重「經過段落」
 此部分將段落分為更多段落的分析模式,又以
「經過段落」為佳。
 (2) 摘述單位:以完整句子為摘述單位
 過去的論述中常提到的是,限制學生以兩至三
句描述段落中最重要的觀念,再將各段主幹文
句重組歸納。但在學生的摘要中呈現的,發現
「留下主幹句」是一模糊概念。於是,教學重
點在於如何先摘出各段的兩至三句。
 將課文分為若干段落的概念應用於各段落,則
各段應可分為若干小段落。因此,以「。」或
相同功用的句逗做為完整句子,作為分析的小
段落,試著以一完整句子摘要。
 分析課文,一個段落中,大致可分為三到四個
完整句,若以此方式摘述,段落大意所摘述的
句子差不多為三到四句,此與備課用書所呈現
的摘要相似。因此,這部分乃是以完整句子為
分析內容,結合畫重點與刪去不要的部分,進
行段落大意摘述。
(3) 摘述策略
 a.刪去 - 「S+V」
 詳細的教學策略為,利用「人、事物、時、地」
引導。以「人、事物、時、地」引導,一方面
符合句型主要結構「S+V……」,另方面因孩
子對統整「事物」的摘要能力最弱。
 其中,又以「人、事物」最為重要,也就是
「S+V」。分析多課的課文,發現這個策略大
多可以「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提問。
 b.留下 - 畫出1-2 個關鍵詞語
 前已提及,對孩子而言,「留下主幹句」是一
模糊概念。因此以刪去法進行摘述。初始,若
以「刪去法」進行摘述,孩子多半刪去某些字
詞,諸如形容詞,而未能刪去不重要的句子。
 但,一個完整句子,普遍仍有數十個字。若僅
刪去某些字詞,將未達精簡原則。此時,仍可
以一個完整句子為單位,畫出1-2個關鍵詞語,
再利用關鍵詞語說明該完整句的意義。
 c.強調統整、集合(概化)的概念
 分析學生的摘要發現,學生缺乏段落與無法統
整的問題仍相當普遍,於是思考如何解決這些
問題。統整部分,雖是分類概念的運用,亦即
許多同類的詞以一上位概念加以含括。
 亦即將同類的字詞或概念以統整或集合(概化)
的方式引導。此部分在課文中經常出現,茲以
兩例說明。
舉例1
 那天,摔壞你的鉛筆盒時,我嚇壞了。 所以
老師在查問是誰時,我心裡很害怕,卻裝作不
知道。 「實在太過分了!」同學們大聲責備
時,我也只是臉色發白的躲在一旁。 看你掉
著眼淚,我也不敢過去安慰你。
舉例1
 摔壞鉛筆盒時,老師查問、作者害怕; 同學
責備、作者害怕; 「你」掉眼淚、作者不敢
安慰。 摔壞鉛筆盒時,老師、同學、「你」
和作者的反應。
舉例2
 神仙企鵝是世界上最小的企鵝。他們群居在企
鵝島的自然保護區裡。全身乾乾淨淨的,動作
很優雅,像是穿著晚禮服的紳士一樣。每天日
出之前、公企鵝就成群結隊的出海找食物,同
時在大海中暢遊,一直到天色暗了,才登岸回
巢。
舉例2
 企鵝的外型,群居,乾淨、優雅找食物。企鵝
的外型與習性。
4. 摘述段落與課文大意:摘述再摘
述(重組)
 前一步驟後,各段落摘述後,可透過段落摘述
的摘述,簡化段落大意。進一步摘述成課文大
意。此步驟即為透過對摘述後的句子,再加以
摘述(重組),力達摘要的精簡原則。
 (二)教學注意事項
 除了本計畫開發的教學模式進行摘要教學,教
學另有注意事項。
 1. 摘要並無標準答案,且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思
考。
 2. 精簡與完整的標準
 一般而言,摘要時常聽到的指導語是「留下重
要的」與「刪除不要的」。重要的部分是因為
少了這些概念,無法理解課文。刪除的理由為,
該字詞或句子的主要目的在於修飾、補充說
明……。
 對孩子而言,「留下重要的」與「刪除不要的」
可能不夠具體,研究建議,可以「精簡」和
「完整」兩個原則深入說明。
1. 精簡
 如何說明精簡,在不影響理解意義的情況下,
刪去可以刪掉的部分。例如「前些日子,爸爸
帶全家人到清境農場去玩」。孩子們寫成「前
些日子,全家人到清境農場去玩」與「全家人
到清境農場去玩」。
 孩子無法判別,是否將「前些日子」刪去。老
師可讓孩子想想,「全家人到清境農場去玩」
能否知道這段的意義。如果可以,「前些日子」
就可刪去。
2. 完整
 雖然力求精簡,也就是能精簡,儘量精簡,但
卻必須完整表達。例如「兩天的假期,在我腦
海留下難忘的回憶,回到城市裡,我仍然常常
想起農場美麗的風光」,孩子們多精簡為「留
下難忘的回憶」。
 至於回憶難忘的理由卻未能說明。老師可讓孩
子想想,「為什麼會難忘?」。應該就能在精
簡原則下,加上風光美麗的理由,讓摘要更為
完整。
3. 進行時程
 本計畫的兩個學校,社區社經背景有所不同。
一位老師參觀另一所學校的的教學觀摩後發現,
進行時,效果不同。每個學校的學生討論狀況
的確不同,重點不在於以相同的標準對學生進
行評分,而是希望開發的策略確實可以提升學
生的摘要能力。
 計畫假設亦是,的確會因學生起點程度而學習
進度有所不同,但希望可以看到學生的摘要能
力有確實的進步,以支持策略的可行。
 且若,所有的步驟皆是必要的,能調整的部分
將是每一步驟的進行時程。雖有研究者在摘要
教學策略中提出每一步驟所需時間,但不訂出
每一步驟的時程,由老師依據教學需要自行調
整。
圖一:摘要教學模式圖
 三、摘摘樂工作坊
 (一)教師背景分析
 參與計畫的老師,一位老師三十七歲(教育大
學音樂教育學士),教學年資十年(級任3年,
科任7年)。
 另兩位老師皆未滿三十歲,含本學年度的教學
資料,一位教學年資2年(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學士、初等教育學程),一位1年(教育大學
英語教育系碩士),兩位為第一年擔任級任。
以下針對語文科教學模式與對閱讀(理解)教
育的想法進行說明。
1. 語文科教學模式分析
 (1) 備課時間
 一課國語的備課時間為60 -180分鐘,兩位老
師需240 - 280分鐘上完,一位老師需120 160分鐘上完。
(2) 國語課流程
 a. 說明
 全文引導(引起動機、講述大意、朗讀課文),
約佔 8-10 %
 字詞探索,約佔20-25 %
 課文深究(內涵、結構、形式):16-25%
 綜合活動(聆聽、說話、作文):14-16%
 其他,一位老師約25%,教學內容為便利書
(字形、字義辨析和成語) 、語文天地、聽寫。
一位老師約15%,教學內容為生字衍生成語教
學。
 b. 順序
 2位:
 全文引導
 字詞探索
 課文深究
 綜合活動
 其他
 1位:
 全文引導
 課文深究
 字詞探索
 其他(習作)
 綜合活動
 (3) 最有心得、學生最喜歡……的部分及理由
 a. 最有心得的部分是課文深究。
 b. 在課堂中以提問方式進行課文內涵深究,並
介紹常用修辭、句型,同時以小組競賽方式鼓
勵學生找答案。經過一學期的練習,至少有70
%的學生,能自行找出文章各段落重點、常用
的修辭與句型,感覺這部分的教學成效較高。
 c. 學生最喜歡的部分是課文深究、形近字與字
詞比較
 學生喜歡課文深究部分主因是採用小組競賽方
式,能激勵學生思考課文內容、修辭及句型。
 形近字比較能讓學生回想、比較生活中常用的
字,孩子們覺得將生字的一部分抽換掉,再加
入另一個部分,能產生新的字很有趣,再依新
字發表造詞或造句,答對時讓孩子感受到高度
的成就感。長期累積下來,學生的識字量增加
不少。另外,可以發表與分享是很重要的因素。
 (4) 最希望改變的部分及理由
 無獨有偶,參與教師皆表示,最希望改變的部
分是字詞教學、修辭與句型,增加文章內涵深
究與結構深究的討論時間。
2. 對閱讀(理解)教育的想法
 (1) 過去的作法
 參與老師過去的作法,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思
考文章重點。如主角有哪些人;事件發生地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文章帶給你的感受、
想法;以畫關鍵字方式,協助學生找出文章重
點。
 (2) 作法的思考模式來源
 老師表示,未曾接觸中文閱讀理解策略,此部
分的教學來自觀摩其他教師教學方法;參考教
學指引所列出的課文深究問題;依文章內容及
學生課堂理解反應,調整引導思考的方式。
 (3) 參與計畫的意願及想法
 老師認為,國語文教學礙於時數不足,教學內
容多偏重在應付考試的知識記憶方面,沒有充
足的時間教導學生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學生
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
 希望能幫助學生找到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讓
學生能自行讀懂各類文章,並廣泛運用閱讀理
解策略於其他領域的學習。
 此外,協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做筆記策略,讓學
生從閱讀中學習思考、組織其所獲得的資訊,
使閱讀發揮真正的效用,提升個人從閱讀中所
獲得的樂趣。同時,教師藉由檢視學生的筆記,
了解學生的思考歷程與理解程度。反省教學,
進一步精進教學。
 (二)工作坊之運作
 自1990年來,歷經教學法(價值澄清、協同教
學、合作學習……)、與教科書改革(開放民
間審定本、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教育改革,
PIRLS 2006的研究仍指出相同的國語科教學
問題,可見教師有其固定的教學思維模式,使
得國語文教學未能革新。
 因此,需打破習以為常的教學思維模式,調整
既有的國語教學模式。工作坊的運作,希望透
過教師對話,釐清自己的教學思維,思考如何
進行摘要教學。雖研究者列有討論時間與主題,
但,僅說明大方向,因此,無論是討論時間、
討論內容、教學方法……,幾乎由老師決定。
 計畫初期,參與教師發言較少;希望能提供更
明確的摘要策略;希望討論時間儘量減少。然
在多次的工作坊討論後,老師們開始覺得,在
討論中可以即時找出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提供
問題解決之道。
 因為摘要教學需要讓孩子討論,為了解決孩子
們丟出來的問題,腦筋也轉得更快;分析問題
時,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更了解班上的
孩子。因此,非常贊同工作坊的方式。
 1. 討論時間
 計畫之初,討論相當頻繁,約為一星期兩次。
每次歷時1-2小時。計畫執行穩定後,固定每
週一次。
 2. 討論內容
 工作坊的討論內容相當多元,諸如摘要教學策
略、計畫實施規劃、討論時間、前測題目設計
與結果分析、給家長的信、計畫所需用品……
等,有若干事件值得記錄。
 (1) 討論時間的變動
 計畫初期,會針對課本先行討論當課的教學流
程。學生寫大意時間為週一或週二,而週四或
週五摘要教學前,老師雖看過學生的課文大意,
卻無法分析學生起點行為即時調整教學流程。
 事實上,老師們未送給助理先行分析學生摘要
的文件,助理無法分析學生問題類型,且未能
協助細部的教學設計,僅憑之前討論出的文章
架構分析與段落分析模式,對於經驗稍顯不足
的老師,進行教學是有其困難的。。
 當次事件之後,老師協議每週週末讓孩子們將
課文大意列為回家作業,星期一二送給助理分
析,改為星期三討論
 (2) 前測
 詢問老師看到學生所看到的前測結果,有何想
法。老師們皆認為有助於瞭解學生起點行為,
於是,自發地提議每課透過學生寫出課文大意
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
 (3) 修正教學方向與教學模式
 按月考區分為三個時程,並列有教學方向(畫
線部分為實際執行情形)。
 a. 第一時程(第一次月考前)
 由老師設計題目,學生先在家裡把該課的題目
完成。在內容深究的時候,於課堂上討論。
 先從畫重點開始,而非由教師設計題目,但仍
由學生在家「獨立」先完成大意作業。教師可
視教學需要調整,例如,○○師準備第五課教
學時認為,提供一段完整的時間,學生可能更
認真思考,於是,讓孩子在學校「獨立」完成。
 分析學生的第二課摘要,發現有兩個主要問題,
一是學生缺乏段落的概念,二是學生無法統整。
前者易使學生忽視某些段落(尤其是在課文中
的「經過段落」),後者易使學生詳列文中各
項細節。因此將原先設定的課文大意,改以進
行段落大意教學(詳細教學模式說明於下一部
份)。
 參與老師雖明確知道必須減少字詞教學時間方
能增加閱讀理解,但仍覺得需要花很多時間在
字詞教學上,第一課的字詞教學時間無太多改
變。大家共同討論教學步驟,雖有小幅改變,
但至第四課時,字詞教學時間仍在一至兩節。
第五課之後,參與教師調整為一節課內進行完
字詞教學。
 b. 第二時程(第二次月考前)
 仍是由老師設計題目,導入作文大綱的方式,
讓小朋友理解在作者寫作時也會擬大綱。
 參與教師已能在一節課內完成字詞教學,有較
多的時間進行摘要教學。
 實驗組中的兩班表現情形有所不同,其中一班
能精簡摘述,但過於精簡。對此,老師透過引
導補充重點內容,讓孩子說得更清楚。另一班
能按完整句子的方式摘述段落大意,但內容不
夠精簡,因此,教學方向需有不同。
 導入作文大綱的教學,老師評估此部分的實施,
孩子在作文撰寫上,段落概念進步很多。
 c. 第三時程(第三次月考前)
 原由小朋友自行摘要一段的摘要。
 實小實驗組一將學生分組,再分配各成員工作
後,進行閱讀理解教學。各組成員都能充分合
作,能使用適當詞彙長話短說。
 實小實驗組二以分組討論進行閱讀摘要教學,
學生表現呈現兩極,對於摘要太過精簡的組別,
鼓勵其動動腦擴充內容;對於摘要過於冗長之
組別,請學生想想該如何刪去多餘詞彙又不失
原意,學生皆能重新思考整理摘要。
 凌雲國小實驗組以分組方式指導閱讀摘要,因
學生程度差異懸殊,教學中常發現各組之閱讀
摘要都是由固定幾位學生完成,因此推測程度
較差學生可能仍不知如何摘要,因而將策略改
為全班教學,個別撰寫摘要。
 修正教學方向與教學模式,皆由參與計畫教師
提出。可以明顯看到,老師們已能根據班上孩
子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
 (4) 討論主題
 原則上,討論主題先是前一課教學反思與下一
課教學討論。有次討論中,討論出大致的流程,
但兩位老師實際教學仍有所不同。
 一位老師將全部課文分段以 PowerPoint呈現,
每段並以問題引導,再揭示答案。另位將全部
課文分段以 PowerPoint呈現,但前半部以共
同討論的方式討論出答案,另留一段讓孩子們
自行思考再發表。
 兩位老師認為,在討論的過程中,知悉他人的
作法可活化自己架構教學的方式。因此,雖是
相同的摘要模式,但所使用的教具與設計有所
差異。
 另外,諸如本研究開發的摘要策略,許多都是
在討論中不斷精緻化。如以「S+V」的刪去法
進行摘述策略。在某次的工作坊討論中,請老
師們思考,平常會以什麼方式思考、敘述一件
事。
 老師們提到,如5W、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
麼事……。所以,以人事時地物作為引導模式。
只是,提出問題,以人事時地物引導時,順序
如何進行?
 大家透過討論,改為「人」「時」「地」「事
物」,因為課文中許多「事」與「物」常結合
一起。爾後,又整理出,其實課文中的主題句,
幾乎是以 S+V 便能說清楚。
討論與建議
一、研究應針對需求加以設計
 界定問題核心,診斷問題原因,確定問題範圍,
縝密界說問題,發現研究需求。以本研究而言,
摘要教學所需的,非僅進行摘要教學,而需先
調整國語教學模式。因此執行時,需著重專業
對話,調整教師思維,教學得以順利進行,並
能促成教師專業成長。
二、學生的改變
 學生的先備知識不同,進步的情形也不同,但
可略分為二種:
 (一)一直表現佳,但比之前更精緻
 部分學生在前測時,就能用自己的話,粗略的
寫出該文的大意,而一課課進行後,段落大意
呈現得愈來愈精緻,也愈精確。例如:孩子用
一句話「介紹蘭嶼的特色及風光」描述文章的
大意,摘要能力的精進,著實令人驚喜。
 (二)進步頗多
 在起始行為分析中,部分學生把課文內容全抄
下來,沒有「做摘要」的能力。經由教師引導
以「原因」、「經過」、「結果」的方式寫出
該課的大意後,情況有了改善。
 另有一部分學生會遺漏重要訊息,經教師教導
「小段落」的概念之後,情形很快改善。此外,
部分學生在大意中加入不少個人想法,也沒有
段落概念,亦經教師教導用「原因」、「經過」
和「結果」這個架構來分析文章,並且以作者
的角度摘要大意後,學生也有長足的進步。
 學生的進步,從上課的參與度、學生在課本的
畫線、每次的課前段落大意、課堂討論「誰是
大意王」、寫作的改變(作文較有段落概念),
以及數學應用題的計算和其他領域(如:數學、
社會)的表現,即可以看出學生明顯的語文成
長。
三、採用結構與內容的摘要模式
 (一)結構與內容的摘要模式
 步驟為畫重點 建構課文大意完整架構 摘述
段落大意 摘述再摘述(重組)。畫重點的重
點在於,理解課文重點時,不在於「新詞」或
「優美的詞句」,而在於意義的理解。
 建構課文大意完整架構時,以「原因」、「經
過」和「結果」指導課文大意的分段,建構大
意完整架構。摘述內容側重「經過段落」;以
完整句子為摘述單位
 摘述策略兼採「刪去-『S+V』」;「留下-
畫出1-2個關鍵詞語」;強調統整、集合(概
化)的概念。摘述再摘述(重組),段落摘述
後,透過段落摘述的摘述,簡化段落大意。進
一步摘述成課文大意。
 (二)教學注意事項
 摘要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思考,而非絕對的
標準。以不影響理解意義的情況下,刪去可以
刪掉的部分說明「精簡」原則;以完整表達意
義說明「完整」原則。依據教學需要,自行調
整「結構與內容的摘要模式」的時程。
 四、善用工作坊
 瞭解教師背景,配合研究主題,擬定工作坊運
作原則。實際運作時,帶領者僅把握原則,充
分利用教師對話,釐清自己的教學思維,進而
依據教學需要,決定討論時間、討論內容、教
學方法……等,打破習以為常的教學思維模式,
調整教學模式,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 五、教師的語文與閱讀專業成長
 半年多來,學校辦理多場語文教育與閱讀研習,
例如:讀報教育、閱讀理解教學、語文花路米、
增進學生閱讀素養、語文教育與親子閱讀等研
習和親職教育,邀請高雄、屏東、台北等地的
語文與閱讀輔導員分享語文教學經驗。
 此外,亦邀請屏教大中國語文學系教授蒞校指
導演說、朗讀、中英文閱讀與寫作等,不但本
校教師踴躍參加,也吸引數十位外校教師參加。
透過多場的閱讀相關研習與進修,加上教師之
間的專業對話,提升教師的語文專業知能。
 而本計畫實際帶領教學的教師和參與閱讀理解
教學實驗的教師,也花費大量時間,定期討論
與記錄,透過經驗交流,檢討改進,在提升閱
讀教學成效方面,有顯著的成長。
 綜合上述,教師在減少本國語字詞教學時間,
增加閱讀理解教學時間;發展閱讀理解的摘要
策略,增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改進本國語文
的教學模式,促進參與教師專業發展等三方面,
已達到預定目標。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