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資訊融入教學簡報檔(3766 KB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102年資訊融入教學簡報檔(3766 KB )
過嶺國中、中平國小
跨校機器人培訓計畫
過嶺國中
-賴基正、伍孝春、林峻瑋、李伯賢
中平國小
-陳建彬
1
跨校機器人培訓-課程理論基礎(一)
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學習
理論,主要係師法傳統師徒傳授技藝的模式,讓
具有實務經驗的專家引領新手進行學習。
2
跨校機器人培訓-課程理論基礎(二)
認知學徒制是一種「師傅帶學徒」、「學徒學師
傅」的教學型態,透過「學徒→工匠→師傅」的
一貫晉升模式,可以發現其關鍵因素是師傅(專家)
的示範、教導和支持,經由專家的示範和講解,
以及生手在情境中的觀察與主動學習,使得學徒
(新手)成功的學習。
3
跨校機器人培訓-課程理論基礎(三)
Collins、Brown與Newman(1991)指出:傳統學徒
制的內容包括:
1.示範(modeling)
2.提供鷹架(scaffolding)
3.撤除(fading)
4.指導(coaching)
4
跨校機器人培訓-課程理論基礎(四)
而認知學徒制除了以上四個面向的策略外,另再
增加以下三個重要的工作向度的學習策略循環:
1.闡明(articulation):學習者嘗試向他人解釋
對過程的理解。
2.觀察與反思(reflection):學習者將自己問題
解決的過程和專家或同儕進行比較。
3.探究與解決問題(exploration):學習者不僅學
習問題解決的過程,亦去激發形成並解決問題,
以學習如何獨立架構和回答問題。
5
跨校機器人培訓-課程理論基礎(五)
認知學徒制的學習策略循環圖
6
施教對象
中平國小五年級學生:4位(分兩組,每組兩人)
過嶺國中七年級學生:12位(分四組,每組三人)
因學生起點行為不同,跨校機器人培訓課程僅選
擇國小高年級、與國中七年級學生進行教學。
教學模式:以資訊科技融入的認知學徒制教學為
主,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輔。
7
團隊運作模式與歷程
辦理研習:與中央大學合作,辦理機器人增能研
習,培養教師樂高零件組裝、程式撰寫的能力。
團隊工作坊:利用自然領域共同的空堂時間(星
期五下午)召開工作坊,一起共同實做機器人、
分享程式撰寫技巧,並進行教學專業對話。
共同參與競賽:競賽準備可強化團隊教師向心力
、合作溝通能力、機器人設計與指導能力。
校慶、校舍落成展示:讓學生透過活動認識不同
層面的機器人運用(指南車、纜車、撞球機器人等)。
8
團隊運作模式與歷程
辦理研習
團隊工作坊
共同參與競賽
校舍落成展示
9
課程主題
課程主題
過嶺 e Robot
實施時間
隔周六上午 9~12 時,於電腦教室進行
能力指標
(學習階段
5~9年級)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N-4-03
A-3-04
A-4-01
A-4-03
C-R-03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1-4-1-2
1-4-5-2
2-3-5-4
2-4-8-4
4-4-1-1
8-4-0-1
10
對應課綱能力指標(一)
數-數與量
N-4-03 能理解比例關係、連比、正比、反比的意義,並解
決生活中的問題。
數-代數
A-3-04 能用含未知數符號的算式表徵具體情境之單步驟問
題,並解釋算式與情境的關係。(適用5~6年級)
A-4-01 能用符號代表數,表示常用公式、運算規則以及常
見的數量關係(例如:比例關係、函數關係)。
A-4-03 能用x、y、…符號表徵問題情境中的未知量及變量,
並將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寫成恰當的算式(等式或
不等式)。
數-連結
C-R-03 能知道數學可以應用到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中。
11
對應課綱能力指標(二)
自-過程技能
1-4-1-2 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
內涵性質。
自-科學與技術認知
2-3-5-4 藉簡單機械的運用知道力可由槓桿、皮帶、
齒輪、流體(壓力)等方法來傳動。(適用5~6年級)
2-4-8-4 知道簡單機械與熱機的工作原理,並能列舉
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自-科技的發展
4-4-1-1 瞭解科學、技術與數學的關係。
自-設計與製作
8-4-0-1 閱讀組合圖及產品說明書。
12
三階段階梯式課程
課程階段
基礎課程
進階課程
挑戰課程
課程名稱
圖形 vs.
機器人組裝
比/比值 vs.
齒輪傳動
變數/函數vs.
轉動參數設定
融入領域
7下自然
7下數學
7下數學
融入單元
圖的妙用
比與比值
變數與函數
齒輪傳動的
轉速變化
使用感應器
設定轉動圈數
機器人 空間概念的建
培訓目標
立
13
與現有資訊設備整合程度
設備名稱
功能
課程
運用方式
個人電腦
•觀看PPT教材。
•製作機器人立體結構組
裝檔。
•以小組為單位
•用LDD軟體的Building
進行合作學習
Guide模式循序組裝機
器人。
•操作NXT-G程式調整參數。
實物投影機
•課程講解時,
投影機器人操
•將物品、文件直接投影至
作過程。
布幕。
•分組展示時,
投影各組學生
作品。
應用課程
名稱
三階段課程均
使用
三階段課程均
使用
14
與數位資源整合程度
教材名稱
檔案類型
檔案來源
基礎課程
-圖的妙用
PowerPoint 簡報檔 團隊教師自製研發
進階課程
-比與比值
PowerPoint 簡報檔 團隊教師自製研發
挑戰課程
-變數與函數
PowerPoint 簡報檔 團隊教師自製研發
挑戰課程
-飆創意組樂高
PDF電子書
團隊教師自製研發
15
教學模式創新
教學進程:傳統板書教學→資訊融入的認知學徒
制教學+小組合作學習。
將自然、數學領域的基礎概念融入機器人教學。
教學流程以機器人組裝實作為主,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主要時機與目的如下:
1.課程展示的平台:結合資訊設備活化教學活動
,以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機器人作品的輔助工具:協助學生組裝特
定機器人、撰寫程式、及調整參數。
16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一)
實施流程如下:
介紹圖形的妙用。
接著教導學生使用
前測
LEGO Digital Designer
軟體,堆砌零散的樂
高積木為結構圖中的
立體結構。
後測
前、後測均觀看5張結構圖,實際組裝樂高立體結構
17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二)
自製數位教材: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一)
圖是生活上重要的溝通工具,比起文字和語言, 圖
形更能明確描述物體的形狀、表達文字較難形容的
自然或科技現象,還能簡化訊息、讓人一目了然。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二)
樂高書籍為了教育讀者如何
組裝機器人,常使用「構造
圖」循序說明組裝步驟。
18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三)
LEGO Digital Designer軟體操作畫面:
零件區
組裝區
19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四)
樂高積木特性
組裝孔洞為圓洞或十字
洞。
零件要轉動或不轉動。
孔洞的方位是否一致。
20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五)
如何組裝立體結構:
設法將「不同方位」的積木聯在一起。
「不同方位」:積木孔洞可能朝向X、Y或Z軸。
Z軸
Y軸
X軸
21
基礎課程:圖的妙用(六)
22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一)
實施流程如下:
前測
介紹比與比值的概念。
接著教導學生使用樂
高積木組裝特定齒輪
比的荷蘭風車,並設
定NXT-G程式參數。
後測
前、後測使用「比與比值、齒輪傳動」紙筆測驗
23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二)
自製數位教材: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三)
齒輪組的齒數比與比值:
齒數比=8:24
齒數比的比值=1/3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四)
齒數比比值的應用:
小齒輪的動力傳送到大齒輪時,將會發現大齒輪
的轉速比小齒輪「慢」。變慢的程度恰好可以用齒
輪比的比值表示。
下圖中,大齒輪的轉速為小齒輪的1/3
8
24
24
8
1
24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三)
利用LEGO Digital Designer(LDD)軟體的
「Building Guide」模式循序組裝荷蘭風車。
25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四)
組裝完畢後,撰寫NXT-G圖像化程式,設定A
馬達轉動12.5圈。
26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五)
A馬達的動力傳送至風車葉片時,風車葉片
會轉動幾圈?
荷蘭風車使用齒輪組傳送動力,齒數比
分別為24:36、8:40與24:40。
27
進階課程:比與比值(六)
小齒輪將動力傳送到大齒輪時,將會發現齒輪的
轉速降低了。
24/36×8/40×24/40 = 1/12.5
風車葉片的轉速僅為馬達的
1/12.5,所以風車葉片僅轉動
1圈。
28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一)
實施流程如下:
前測
介紹變數與函數。
接者教導學生修改荷蘭
風車齒輪結構,並調
整 NXT-G程式參數,
利用函數概念操控風
車葉片轉動χ圈。
後測
前、後測使用「變數與函數、NXT-G程式參數調整」紙筆測驗
29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二)
自製數位教材: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五)
因為風車葉片的轉速僅為馬達的 1/12.5,所以若要
操控風車葉片轉動 1圈,馬達需要轉動12.5×1圈,
即轉動360×12.5×1度。
360 × 12.5 × 1 度
2圈
360 × 12.5 × 2 度
…..
…..
χ圈
360 × 12.5 ×χ度
馬達轉動角度(y)是風車葉片轉動圈數(χ)
的函數,記作
y=f(χ)=360×12.5×χ
葉片轉動圈數(χ) 馬 達轉動角度(y)
1圈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六)
1
30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三)
馬達轉動角度(y)是風車葉片轉動圈數(χ)
的函數,記作
葉片轉動圈數
(χ)
馬達轉動角度
(y)
1圈
360 × 12.5 × 1 度
2圈
360 × 12.5 × 2 度
…..
…..
χ圈
360 × 12.5 ×χ度
y=f(χ)=360×12.5×χ
31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四)
讀取
變數χ
+1
寫入
變數χ
成立
按下2號
觸碰感應器
再放開
不成立
直到按下
NXT右鍵
32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五)
y=f(χ)=360×12.5×χ
讀取
變數χ
×360
×12.5
按下2號觸碰感應器再放開
χ次
風車葉片轉動圈數(χ)
×360×12.5
馬達轉動角度( y )
33
挑戰課程:變數與函數(六)
若荷蘭風車僅使用
前兩組齒輪組傳送
動力,該如何修改
函數?
齒數比分別為
24:36 與 8:40。
讀取
變數χ
×360
×?
y=f(χ)=360×?×χ
34
成效評估(一)
中平國小: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90
100
90
100
80
80
100
100
90
100
100
100
過嶺國中: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60
100
100
100
80
80
90
100
100
100
80
100
80
100
100
100
100
100
60
100
80
90
80
90
基礎課程
進階課程
挑戰課程
35
成效評估(二)
中平國小、過嶺國中學習成效之比較:
基礎(圖的妙用)
進階(比與比值)
前測 後測
中平
挑戰(變數與函數)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100
中平
90
100
中平
90
90
過嶺 72.5 100
過嶺
95
97.5
過嶺
85
92.5
95
顯著進步
進步
僅過嶺進步
36
成效評估(三)
學生層面的具體成效:
1.參與機器人多元學習活動:透過夏令營、資優
生課程等學習活動,認識機器人的設計與應用。
2.發揮創意共同研發機器人:數理資優生在提點
下設計出纜車原型,再經指導老師與中大機械
系學生志工改良。新校舍啟用典禮上,利用遙
控纜車機器人進行揭牌儀式。
3.學習興趣提升:對課程規劃的
滿意度高,並主動提問『可否
加課』 。
37
成效評估(四)
教師層面的具體成效:
1.辦理新生機器人夏令營、資優生機器人課程:
提供多元的學習活動,訓練學生團隊合作、活
用知識的能力。
2.於校慶、校舍落成典禮中展示研發成果。
3.自編機器人課程數位教材。
4.出版樂高機器人組裝書。
5.競賽成績優異:參加台灣區機器人運動競技大
賽、全國智慧型機器人大賽獲自走車撞球比賽
第一名。
38
省思與未來展望
省思:
1.團隊運作初期對活動、競賽的參與較為投入。
2.機器人融入領域教學已有不錯的起頭,但成果
不多。
未來展望:
1.持續突破困境,合作開發相關的機器人數位教
材。
2.因應資訊科技的發展,探討應用在平板電腦上
的教學模式與教材。
39
報告完畢
感謝聆聽,敬請指教!!
40